党建读物

生态文明与孔子智慧

点击量:842   时间:2018-08-02 07:08:22
       (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就是指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进步状态。

一、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光明大道
 
       在我看来,环保即“人保”。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环境是人们在利用环境中有意无意地在破坏环境,只有人才能保护环境;二是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保护环境即保护人的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创造。自然界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生存储备了全部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并不都是现成的充分的,所以人类一产生,就和其他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生存竞争。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争夺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强国对弱国、富国对穷国、大国对小国的战争。就是在这种为满足人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争夺中,人们一方面改造、开发、美化着自然环境,使环境更适合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自然生态。不过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损,对无限博大、广阔、丰富的自然界的影响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以往世世代代的人们并不怎么关注环境问题的原因。

       生态环境成为问题是从工业化开始的。工业化空前提高了人类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遍地林立的厂矿,满街川流不息的汽车,日以继夜地排放着废气或废水、废料,越来越多的人群制造的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等等,污染生命赖以存续的空气、水源。所以,正当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丰硕成果时,也就越来越明显地面临着生态失衡,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和灾难。

       这种威胁和灾难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它们也最早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开始了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的活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迅速把环境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少在我国农村,天还是湛蓝的,长江的水也碧绿清澈。到90年代中期,短短20来年,我们就再也难得看到蓝天白云的景象,长江的水更是变得污秽不堪。据有关资料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五类水质就占到80%,整个淮河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平方公里,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而且这种环境恶化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还在不断加剧,并迅速向广大农村漫延。有学者指出,可能终结中国持续了三十年经济繁荣的,不是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因为这种事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而可怕的是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今年一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催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这样的告诫提醒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环境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必须把环境治理和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前提地位。

二、中国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完全正确的,对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来说更甚如此。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否则就很难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问题是如何发展,是靠耗拼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还是合理开发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去发展?人们似乎起初并没有太多考虑这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我国长期贫穷落后,百十年来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欺辱,国人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所以在改革开放中,只要有能开发的资源,就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只要能引进的外企项目就千方百计去引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严重恶果。虽然我们从1973年就把环保正式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后来又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但几十年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环保”成了口头上,会议上,书面上的东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先发展后治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正常现象,世界发达国家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二是利益驱动的结果。那么,我们国家能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呢?一位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在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高速发展的美国进行比较分析,说明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第一,在大致相似的土地面积上,过去美国养育约两亿人,而中国人口超过了十三亿;第二,美国当年的增长速度没超过5%,而中国的增长速度连续几年超过了10%;第三,现今的工业化的程度远高于一百年前的水平,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意味着中国国内污染比当年美国要严重得多。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就是说,一边是10%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有人算过一笔账,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过去二十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相当于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二十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如果要恢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至少需要一百年。这些资料表明,中国是不可能再走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的,不能再容忍污染像恶魔一样任意吞噬经济成果。

       由于环境的报复并不是立竿见影,它有一个过程,是后发的,甚至是报复在子孙后代身上的。所以一些人并不感到环境的威胁,而肆无忌惮地谋求现成的利益。如果发展的结果使现在的人富裕了,却影响了人的健康寿命,甚至断了子孙后代发展的路,那这样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这就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然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非易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我看来,根本还在于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而在这方面,吸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大有可为的。

       早在1988年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讨论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会议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一个生活在二千五百余年之前农耕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却成了现今信息时代的科学前沿,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使现代人找到了走出迷惘的思想光芒?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生态文明问题。西方人崇尚力量,他们通常是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索取中满足和发展自己,在发展和环境出现矛盾时,为了私利而选择牺牲环境,因为环境的报复是社会的,利益是自己的。而中国的哲学则偏重于理性,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古代先贤的思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亲亲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等等。认为人对父母亲人的爱是无私的,是人的天性,要求人们把这种爱推广延伸到对所有的人,对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生命,而做到仁,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贪得无厌。朱熹说孔子的“推己及人”就是“推己以及物”。孔子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生物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既然是一家子,就不能对其他生物只是征服,更重要的是爱护,即使出现了矛盾,也是一家子的矛盾,所以主张人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一样去爱一切生物,与之和谐相处,同生共荣。

       《道德经》中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而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源,“德”是对道的回应,体现,遵循。“道生之,而德畜之”,养护抚育万物,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表现。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之子,必须敬天尊地,人的活动要遵循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利,要遵循天时,符合客观情势和自然规律。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重,而万物与我为一”,《易经·系辞下》把“天、地、人三才”看成是自然界的基本构架,这都表达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人只有与万物自然为友,互敬互爱,才能同生共存,永远地延续下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当然,人类总是要不断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人对自然界来说绝不是被动消极的适应,而是有意识的积极的改造自然条件适应人的生存。但这种索取、改造不是随心所欲的,无序的,而是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仁”前面说了,就是用爱心对待一切,并克制自己过分的人欲。“义”,孟子说:“义者,宜也”,就是人的行为要合宜,适当,这正好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行为体现,中庸就是执中,恰到好处。“义”和“利”是一对矛盾范畴。孔子认为“义本利末”,在义和利不能兼顾的时候,要“舍利取义”。用这种思想去对待自然环境,就是要在不损害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去开发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获得财富,一旦损害了自然生态,这种行为就是不义的,更是不仁的。孔子说“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加到自然选择的法则中去,也就是说,人把经济选择和自然选择协调起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力求获得最大的物质满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的这段话告诉人们,只要善待自然,巧妙地运用自然规律,天地是很大的,是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资源的。孔子和古代先贤的这些思想,就为现代的人们走出环境与资源危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力量。所以,我认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从中汲收丰厚的思想营养,对于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 誉满乾坤

    誉满乾坤

  •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 岁月峥嵘

    岁月峥嵘

  • 生活䲜䲜

    生活䲜䲜

  •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