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从温、良、恭、俭、让入手,提高道德修养,建设和谐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而在经济体制的这一根本性变革的同时,我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是人的社会交往的频密和人的意识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发展。它既使人们感到思想自由了,又使人们感到人际关系复杂难处了,社会问题增多了。对前一种变化,大家普遍欢迎,额首称庆;但对后一种变化,人们的反应很复杂,有埋怨的,有疑虑的,有愤懑的……等等。其实冷静地想一想,这是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必然伴生的现象,也是这种变革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对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发生影响的表现。对此虽不必大惊小怪,但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全社会的道德状况,减少社会问题,使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成果时,也能享有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人心情舒畅,其乐融融的精神娱悦。 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针对当前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社会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提出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和谐。我想,建立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即人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十分爱惜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二是人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和谐,即人与所涉及的各种人际交往环境的和谐。这两种和谐,都是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复杂广泛。仅就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而言,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恐怕是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立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要从家庭的道德建设起步。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只要每一个家庭都秩序井然,富有朝气和健康和谐,社会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那么,怎样建立能够与时俱进的和谐家庭呢?我以为,根本出路在于因时权变地吸收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它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等,是一个十分丰富广博的宝库。仅就具体而重要的道德条目而言,诸如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义、直、敬、笃等等,就是很值得借鉴的重要的道德规范。 总的说,温、良、恭、俭、让在孔、孟那里,都是从属于“忠恕之道”的,是他们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所说的“仁人”应当具备的起码的道德品质。 据《论语·学而》记载,子禽问子贡说,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得到有关这个国家的政事情况,是他求得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之所以能深入了解到所到国家的政情,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是由于具有“,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德,也就是说孔子靠的是这些道德品质以及由其所培养熏陶出来的人格魅力,也即道德力量,来获得信赖、支持和帮助的。这就是他获得各国政情的奥妙所在。很显然,这个事例说明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修养,对于人的处世做事,具有无比巨大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是否仍然有用?它是一种做人的美德,还是束缚人的封建糟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试想:一个狂野粗暴、骄横残忍、傲慢无礼、铺张拖拉而又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宽容辞让之心的人,谁愿意跟他交往呢?在工作场所或社会活动中,谁能和他和谐相处呢?所以,我以为道德是人立身处世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也是人生取得成功力量源泉。 1.温 原意指平和、柔和。作为一种德性修养,包含有温文,即温和而有礼的待人方式;温存,即体贴怜惜、抚慰他人的待人态度;温厚,即言语和顺、心地宽厚的德性;内含了温柔,即和颜悦色、平顺柔和的性情表现。总体来说,就是待人接物言语温和有理。如《礼记》所说:“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所以,这个“温”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美好的性格,也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境界。需要在长期的做人实践中锻炼、培养,才能真正做好。有了这个“温”字,你和你的家人就能和睦相处,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就会你敬我爱,其乐融融。进门如沐春风,居家即在福中。相反地,如果没有温厚的性格修养、温文的待人态度和温存的对待家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你的家庭即使富有,也会离心离德,怨愤时起,人们的心情不会舒畅,相处也不会融洽和睦。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家庭是人生的港湾。那么,你怎样经营这个港湾?怎样才能使这个港湾风平浪静,和煦舒适。依我看,首要的是从自己做起,从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德性做起,特别是要从温文、温厚、温存、温柔四方面着手。一个家庭无论贫富如何,无论人口多少,哪怕是四世同堂,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只要这个家庭的各个成员,特别是它的主要成员,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言词温和,相待以礼,存心宽厚真诚,对长辈恭敬孝顺,对晚辈爱而不纵,兄弟姐妹间关心体谅,辞让宽容,夫妻间温顺、柔和、恭敬,这个家庭就一定能够和谐幸福。 有同志会问,讲温和,讲家庭和谐,为什么还要求家庭成员间相待以礼呢?礼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家中不必讲究。这是片面理解。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就是说礼因辞让之心而起,辞让之心是它的内在根源。那么它的外在表现是什么呢?就是“礼”。如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尊重孝敬之心,还要言行有礼。否则,你说你心里是孝敬的,但在言行上却不能表现出恭敬而有礼,那不是心口不一吗?不是南辕北辙吗?同时,在家中讲礼,其实是在社会上有礼貌的内练;在社会上有礼貌,也是在家庭中待人有礼的延伸。而“礼”,往往是人们评价一个人有无教养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就是说,礼的本质作用是和谐、和气、和顺,是制约人的言行实现“和”的作用的必要形式和起码约束。但“温”并不排斥严格要求,并不是一味温和,而是有原则有节制的。即如孔子的学生在评论他们的老师孔子时所说的“子温而厉”,即孔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所以孔子又说:“恭而无礼则徒劳,慎而无礼则葸(畏琐、懦弱),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急切、尖刻)”。即是说恭敬、谨慎、勇敢、正直这些品德都是好的,是人的道德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不用礼加以规范、制约,不以合乎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恶的德性。孔子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即他的弟子司马牛是个独生子女,他常常因为没有兄弟而忧虑烦恼。孔子的另一学生子夏就对司马牛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说,人只要做事严肃认真,没有大过失,待人谦恭有礼节,那么四海之内到处都有好兄弟。这个故事说明,“礼”在人们相处交往中是何等重要。所以,家庭成员间相处交往,必须有“礼”,必须有合适的礼节,规范、制约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相处的行为举止。诸如对自己的长辈要有孝敬之礼,还要教育我们的子女也守礼节。当然旧的长幼之礼几乎完全被人遗忘,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礼节尚在探索完善之中,人们常常感到需要礼,但又苦于无章可循,这是事实。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无妨先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经过缜密思考,先订出几条切实可行的礼节规范,边实行边改进,以期形成一套可以在各类家庭通行的礼节。如果在座的谁能在这方面做出成就,那你对社会的贡献就大了,你也会因此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 2.良 按字面意思是指好、善。孔子给它赋予了“和悦”的意思,并使之用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人们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之一。孟子还将它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性的高度,即人与生俱来的天生就有的品性——善性。所以两千多年来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善良。 “良”,作为与“温”、“恭”、“俭”、“让”并列的道德范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它要求为人处事“和悦”;就其内在蕴涵而言,它要求人们想问题作决断要有善良的心理和道德意识,即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善良的,是为了善的。因此,“善良”和“和悦”是内外表里关系,即“善良”是根据和本源,“和悦”是“善良”的外化和形式。二者既相区别,又相统一。也就是说,离开了“善良”,“和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善无可陈;反之,没有“和悦”,“善良”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以为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良”的道德修养呢?我以为,关键是要具备善良的道德意识,要有良心,即看问题、作思考、做决断,一切要从与人为善的愿望出发,要循着与人为善的思路,追求与人为善的结果。比如在家孝敬老人,就要怀着诚挚之心,当作尽人子之责的良心事去做。有了这种道德意识,一切孝敬的行为举措,自然就会和悦真诚。否则,敬老时想着别的,比如想着老人的财产继承或因害怕邻人耻笑而勉强为之等。其行为一旦被蒙上了这类私心妄念,就绝难表现出和悦了。 当然,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并不是要人们对父母一味曲从,而是也要明事非,有原则。孔子就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就是说,要和蔼婉转地劝阻父母的错误,如是正确的意见不被采纳,也仍然要态度恭敬,不加违拗。虽然你还会为他们的错误担忧,但却不要怨恨他们。 孝敬父母,养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养老,孝无从谈起。孟子以前的古代社会就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即注重父母之养。因此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耻辱),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可见古代养老的道德,包含了排斥懒惰、赌博、自私、纵欲、暴力倾向等恶习恶德。 但是,“孝”并不仅仅是能做到养老,不仅仅是满足养这这一起码要求,而是要在能养的基础上,同时做到对父母恭敬和悦,这才算是做到了孝。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家里的小狗小猫或牛马,因为是宠物,或者对您有用,人们都会供给它们食物,去养活它。但那只是养活,绝不会恭敬它,取悦它。对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作到了养活,那和养宠物、养犬马没有区别。而入之孝,远高于此。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在养活老人的基础之上恭敬和悦的对待父母,使之从心理上得到宽慰、释怀、舒坦。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反省自问,我们做到哪一步了?是仅仅能养呢,还是在养活之时加以恭敬呢?如果你认为已经恭敬了,但父母仍然还不满意,那就得再反问自己,恭敬之心是否真诚完全?是否表现为发自内心的了? 3.恭 作为伦理道德的范畴,含有谦虚、肃整、顺和、沉静而有礼貌诸多意思,是这诸多含意的综合概括。它是古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伦理规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以礼待人对主体人格的行为规范。所以孔子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也就是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其立身处事能坚守四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恭”。可见古人对“恭”何等重视。 那么,古代圣贤为什么如此重视“恭”的道德修养呢?从理论上看,古圣贤认为,“恭”是他们心目中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人——“仁人”的五个必备要件之首。所以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便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道德修养,并且能将之推行于天下,那你就做到了“仁”,你就是一个最值得敬仰的“仁人”。其次,从实践中看,有了“恭”的道德素养,以“恭”待人,就绝不会侮辱他人,也会一生不遭受他人侮辱。所以在上面所引用的孔子的话之后,孔子接着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同上)。晚于孔子百余年的孟子,进一步补充说“恭者不侮人”(《孟子·离妻》),即具备了“恭”的道德修养的人,决不侮辱他人。因为,在他看来,“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怎能侮辱他人,或招致他人的侮辱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国、家一理,国家的繁荣发展要有安定的内外环境;家庭的兴旺发达同样需要平安,需要家庭内部的和谐和家庭与周边环境的和睦相处。而一个家庭要赢得这样的内外环境,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就都要具有“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家中的老一辈要有,小一辈也要有。特别是家中的骨干成员——中年夫妇,更要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家庭某些个人,其为人处事不“恭”,既不严肃谨慎,也不谦虚沉着,不平和而有礼貌;而是相反,马虎浮躁,骄傲狂暴,盛气凌人而又言行无礼。从而导致小则招惹是非,中则打闹,大则官司不断,诉讼不休,甚至出事坐牢。这样的家庭,能有幸福吗?老人能安心颐养吗?子女能健康成长吗?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家庭和谐幸福,为了子女顺利成才,我们一定要学会“恭”,一定要培养“恭”的道德品质。同时,有了“恭”的素养,无论居家或在外作事,都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像风儿吹过,草必低头那样,各种麻烦、是非都能自行消解。如果在外,即如孔子所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狭,不可弃也。”也就是说即使置身蛮夷之国,处于危境之中,也会转危为安,不但不被他人抛弃,甚至还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帮助。如果能用“恭”的德性治家,对家的好影响,尤其是对子女的好影响,也会像孔子说的那样:“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即像舜治国那样,凭着教化影响天下,无需劳师动众,只是正南面坐之而已矣。 但是首先要注意,恭是在礼的前提下说的,是以礼为基础的,它离不开礼。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论语·泰伯》),就是说不依礼为前提,恭就成了徒劳无用的东西。而礼则是指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要在执行规章制度中养成“恭”。其次,依据前边所说的“恭”的含义,如谦虚、谨慎、严肃整齐、沉稳冷静、和顺礼貌等,要从日常言行做起。而这些作为思想修养,同志们在以往所受的教育或个人实践中,接触较多,也较为熟悉,只是很少把它们梳理归纳,或者不能将它和传统美德“恭”联系思考而已。所以,我在这里就只作了点梳理、链接,具体内容条目,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4、俭 即节约,不奢侈。它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意识,在中华民族中根源蒂固,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道理,不准备多讲。只是结合实际强调两点:一是无论经济条件好环,财富多寡,都要有“节用爱人”的道德意识,都要注意节约,杜绝奢侈。“俭”是美德,“奢”是恶德。两者都是相对于财富而言的,反映着人对财富的道德取向。因为无论是“俭”所节约或“奢”所浪费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都凝结着人的血、汗和生命。所以提倡“俭”,本质上就是提倡尊重他人的劳动,就是提倡爱人。这种“泛爱众”的意识,即是一种道德意识,一种博大的爱的体现。而且这种爱超越了人伦之爱的狭隘范围,正如西方学者所说的“博爱”那样,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所以由此出发提倡的“俭”,绝不是什么“小气”、“悭吝”、“抠门儿”,而是博大精深的仁与爱。是一种极为可贵更值得尊重的文明品质。 二是在现实生活中,“俭”与“奢”并无明确的区分标准,两者的界限也不明确。比如宴请同样多的人吃饭,有人花一万元,并不觉的“奢”,有人花一千元还觉得有点奢侈了。那么,究竟谁“俭”谁“奢”呢?要就此作出判断,涉及到评价的标准和界限问题。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都会争论不清。我以为,这种争论涉及到道德与经济价值两个层面,我们不妨抛开它的“是、非”和经济价值而从道德评价入手,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评价。从道德层面看,宴请往往不仅仅是为了养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宣示、表达尊敬或爱敬之意的。而这种宣示,适宜为好。“宜者义也”,不宜则不义也。就是说,过头了,就显得滔媚或别有企图;不足则不能表达恭敬或尊重,不能宣示其意。所以,问题的要害就不是花钱多少、菜肴丰俭的问题了,而是要恰如其分的表达谦逊、恭敬。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就是说:奢侈不是谦逊、恭敬,节俭不等于寒伧(固)。与其奢侈而被视为以富骄人,对人不谦逊不恭敬,宁肯选择寒伧。以上事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俭”与“奢”都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或界限,都很难把握。我们在具体面对“俭”与“奢”的问题时,一是要用我们的智慧,把握分寸,做到适宜恰当;二是首先要进行道德评价,作出合乎道德的判断,三是消费物件要有“泛爱众”,“博爱人”的博大胸怀。有了这种高尚情操,就能“丰”“俭”由人,谦恭得体,并使“恭”的道德素养在日常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5、让 指谦让、辞让或将自己所有者给予他人,称为让予、让度。它的反意是争抢、窃取、霸占、掠夺。因和“忍”的含意有相类或重叠之处,所以常常连用,称作“忍让”。“让”历来都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要素,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观念,表现在人和物的关系上,必然是人对财富的占有欲,支配欲。为了这种物欲的实现,正常、合理的做法,便是通过劳动获得财富,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由此便产生了维护正常劳动、合理获得财富的制约机制,如社会制度、政府、法律、军队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社会性硬约束机制以至在这些硬约束之下的软约束机制,如伦理道德,礼仪等。相反,对财富的不正常的获取和不合理的私欲,导致了对财富的争抢、掠夺、窃取甚至战争,大至于窃权窃国,小至于无穷无尽的社会矛盾和人际纷争。而解决人际纷争之道,则是用道德约束从根本上消弭纷争。所以孔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论语》)。也就是说,在守礼的前提和基础上,以辞让的心态和道德观念消除化解纷争。 可是辞让、谦让的结果,往往是某些利益受损。这是许多担心谦让吃亏,不愿意谦让,甚至乐于占上风,或好勇斗狠的理由和原因。其实,以辞让之心处事待人,不但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使争执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达致双赢,还会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一些。所以智者老子就主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道德经》)相反,不以辞让之心待人处事,怕吃亏,贪好私利,甚至争抢哄斗,往往使矛盾激化,搞得两败俱伤,众叛亲离。所以,辞让者受益,争夺者遗祸,辩证法就是如此! 还有人认为,辞让是一种不求进取的消极意识,和今天提倡的强化竞争意识背道而驰。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辞让既是人们对待矛盾着的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处理方法,是约束自我以求化解矛盾的道德意识和有德行、讲文明的处事态度和方法。它和不求进取的消极意识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辞让与竞争的关系,也不是一回事。辞让是一种道德操守,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约束态度,而竞争则是沿着相同方向比较短长,互争高下。同时这种争强好胜,是在相应地社会规范里进行的君子之争,不是人际直接往来的待人态度。所以,提倡“让”的道德和竞争进取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反倒是互相促进和并行不悖的。
(2013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