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有幸担任省政协第九届委员,参加这次盛会,同大家一起参政议政,商讨我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陕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的指引下,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事,感到非常光荣、非常自豪,也感到责任十分重大。 中共十六大是在我国开始实施邓小平同志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贾治邦代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描绘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一线两带和建设西安咸阳大都市圈的宏伟蓝图,十分鼓舞人心。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永远是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从来没有一个文化落后、精神愚昧的民族能够建设起高度的物质文明,即使一时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点成就,也很难巩固下去。下面我着重就面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强省的历史使命,如何建设和发挥企业文化在建设我省经济中的作用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进人们的精神力量。”这里明确阐明了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很明显,十六大报告是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性内容提出来的。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是给人们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提供理想和前进的动力,培育民族精神,整合和调节现存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价值观念不同。我国传统文化讲“和为贵”,讲“义利并重”,在义和利不能兼得或发生冲突时,主张“舍利取义”“见利思义”,反对“为富不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是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深地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西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人本位主义,尽管它有尊重个体,刺激竞争的积极方面,但以个体为中心形成的“个人主义”的观念,却成为西方社会引发诸多矛盾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明显地看到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一方面,它给我们输入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以及先进管理经验与一定活力,但同时也输入了大量“黄”“毒”等文化垃圾。多年来我国大面积出现的社会道德滑坡、社会行为失范,固然有社会转型期某些制度失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但和西方文化冲击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思想道德问题。在这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范畴,它注重内省、修身的道德素养,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培养人们自立、自强、自尊、自重、自爱、自律的慎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传统,成为抵制外来文化、消极文化、腐朽文化的坚韧屏障。 今天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决不能采取教条式的食古不化的态度,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保持永久的生机与活力。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就首先要求人们了解熟悉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熟悉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位教授提出,要考他的研究生,首先要过《老子》关。这是有远见的。所以我呼吁,我们的教育部门,要有选择有计划地把有关传统文化的那些启蒙读本、经典著作,列入中小学教材,使新一代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温传统文化,把曾经或多或少被割断了的历史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诚信道德不成为空中楼阁。 二、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所追求的固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的综合,是企业生命力的一个要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的文化状况无疑对社会产生巨大地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多年来,由于放松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到处存在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制造伪劣产品、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偷漏国税、克扣民工工资各种不正之风,这些现象不能不说是使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再不把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我省企业的整体素质,很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省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从我们企业多年来的实践看,企业文化对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和平房地产开发公司,是1993年4月成立的民营企业,5月我们就成立了党支部,形成公司的骨干力量。为了鼓励党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公司每月给每个党员增发50元的工资。那时我们还没有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还是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时,我经常想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办企业?为谁办企业?是想靠办企业给自己捞一把,还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是谁的?是我的,还是我和员工的共同事业?我与员工的关系,是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还是组织和实施者的关系?是靠歪门邪道来办企业,还是靠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来发展壮大企业?根据这些思考,1996年以来,我为公司制定了《和平房产铭》《和平员工“三省书”》《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五字”要求》(五字:智、信、仁、勇、严)《和平员工必读》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材料。在《和平房产铭》中,提出了我们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开始形成公司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粗线条和思路。 我们的企业文化归纳为三部分内容—— 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企业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结底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我们搞房地产行业来说,除了最直接地体现在建设高质量的楼房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要,还在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努力体现这种思想。比如民工的问题,按理民工和公司不发生直接关系,中间有个包工队、包工头,但考虑到具体劳动者的利益,我们从每项工程一开始就为民工办了人身保险,监督工头按时把工资发到民工手里,现在这已经作为一项条款写进了公司与施工队的施工合同中,使乙方在先发放民工的工资后再领自己的管理费。再比如,在去年冬天公司还没有通暖的情况下,公司给每户业主送了两台电暖器,每台每月补助50元电费,使他们愉快地度过寒冷的冬天等。现在我们公司努力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主体。办企业当然离不了技术、资金,也需要获得利润,但这一切都靠人去做,靠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好的思想品德,能力越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也就越大。所以,人们历来在评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以德为帅,以才为辅”。注重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企业文化主体的原因。现在在我们的员工中,讲赚钱,就讲要赚的光明,赚的正当,“取本分之财,取合理之财,取有义之财”;讲品德,就讲“礼义廉耻”。在我们公司已形成了“遵循礼义,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和“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信条,形成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人争当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是外来先进文化。这是增强我们企业文化活力的重要成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各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补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工业化所必需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吸收这些先进文化成果,对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公司在近年来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按照国际标准的操作使企业管理步伐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把思想道德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近两年,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老板克扣民工工资的报道。尤其是最近,在报纸上看了一位老板两次把伤残民工送进火葬场的报道后,我的心情非常沉痛。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家,企业是我们投资创办的,但钱并不全是自己的,相当部分是靠贷款或集资。即使全是自己的钱,你的企业也是靠员工包括工人的辛勤劳动发展起来的,你的每一分利润都渗透着为你的企业付出劳动的员工的血汗。所以,我们不能把企业完全看作是自己的私产,更不能把工人看作是可以任意摧残的“包身工”,他们是我们的同事,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就该善待每一个员工,善待一切为企业的发展付出过劳动和心血的人,代表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员工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既要靠道德规范,也要靠法制规范。上面说的那位老板,完全丧失了人性,无视人的生命。他的行为远远超出了思想道德的范围,应该追究这类人的法律责任,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按照胡总书记要求全党“大兴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真务实之风”,群策群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2003年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