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第十届第三次会议上的提案
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昭示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战略推进阶段。从地图上看,这一经济区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同时也是支撑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历史上看,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之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之根。经济要发展,文化需先行。因此,要实现关·天经济的腾飞,必须首先打造这一区域的文化资源。 从历史记载来看,秦地最早不是指的关中地区,而是天水地区。天水别称秦州,是“秦”的发源地。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天水的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而被封于秦,号赢秦。天水不仅是秦人开拓关中的老家,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关联十分密切。秦人入主关中以后,就形成了关中文化。在海路没有打通以前,天水一直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关中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始终离不开天水的门户和辐射作用。从盛唐到建国后的“三线建设”,这一地域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从中华民族的渊源来看,天水地区是伏羲文化、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至今有不少的传说和文化古迹存在着。西秦东进,到了关中,就有了后来的炎黄、神农等五帝的传说和文化古迹。因此,关·天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地。 文化既是经济的反映,又是经济的先导。如今要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我们要首先挖掘和打造这一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首先要开发伏羲文化、女娲文化、炎黄文化、神农文化,使中外人士都知道中国人是来自何方的,发展旅游产业,为这一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文化思想基础。对这一地区投资文化产业的企业及个人要有政策支持。
2010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