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是“道”,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德”,真正的“道德”,是马列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统一,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张万准
张万准,字玄德,号嵕山布衣,斋名乾坤堂。1954年出生于陕西礼泉,中共党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党性建设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经济商务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陕西省委党校、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陕西国际书画交流协会会长。多年来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求是”杂志等各类报刊发表研习传统文化的文章百余篇,中央新闻联播,北京电视台相继播放,中国网、人民网香港文汇网等不同网站相继刊登。 张万准少时受父启蒙,迷恋国学,酷爱书法,其父工颜体,有遗墨数万字传世。成年后以颜体为本,广搜名家碑帖经典置于案头,数十年临池不辍,博彩精研、师古不泥、历经磨砺步入艺术殿堂,由其独创的“藏头八卦阵书写法”堪称书法艺苑一朵奇葩,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书法排版权专利证书。曾先后出版有《成才四要诀》、《忧乐集》、《俱进集》、《感言集》、《乾坤堂杂说》、《弘德集》、《弘德集》续、《弘德集》英文版、中央组织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与道德》等多部著作。 张万准先生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又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儒商代表人物。他几乎需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拼搏。但这种忙碌和压力并没有使他放松对经典国学的学习和对现实与人生的改造,相反更加增强了他学习的刻苦精神和思考问题的广泛深入,提出了马列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马列主义化的基本观点。 2016年1月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连续两次出版发行《文化与道德》一书,旨在配合“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资料的附助读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该书主要讲了三点,一是为什么要修身、二是修身的重要性、三是修身对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帮助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观点容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与道德》这本书主要介绍传统文化,对道德的出处、道德的现实意义及道德对人行为的指导。专门阐述传统文化的要旨与现实价值,对传统道德范畴做出新的解释,向社会管理层建言,有感而发,缘事而论,几乎全部都与彰显传统文化有关,内容博杂,儒释道无不涉及,而且每每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特别是把传统文化、道德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读来更是耐人寻味。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文,对西方经济学的这个经典提法提出质疑,提出“利润合理化”观点,读后确实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再如,《漫话人、神、鬼》、《千手观音菩萨的联想》、《中国文化陕西根——精神文化的“丝绸之路”》、《“仁”是人的种子》特别是《解天》讲出了我们共产党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等等,其知识之丰富,联想之奇妙,思考之深刻,都是令人十分感佩的。从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钟爱和相当深厚的根基。一方面得益于小时父辈的教诲,熟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受到儒学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年来的刻苦自学和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用作者本人的话讲,学习传统文化,第一,可以增强民族责任感;第二,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第三,学会了先做人后做事。 因此当我们读这本书时,我们就会感到,作者是在从应用的层面寻求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他自己撰写的“中国兴亡,我有责任”的座右铭体现了他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默默地、不停顿地从传统文化中搜寻着有益于现实社会教化和世道人心的珍宝,用自己的书法和文章净化着被污染了的社风世俗和人们的灵魂。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2016年11月9月《华商报》教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