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准:传统文化补课的办法,一是爷爷温习,即对解放前出生的人,即爷爷辈的人,他们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所以要温习,要在温故中知新。二是爸爸补习,即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中年人,你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但又没有系统读过国学,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补上这一课。三是孙子学习,即从现在开始,在小学进行适当的礼仪教育,从初中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有计划的开设国学课程,进行较系统切实的国学教育。
原句摘自 张万准《文化与道德》 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在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5.9
【原文】: 在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今天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诞辰2557周年,我有幸参加如此盛大的集会活动,以崇敬虔诚的心情纪念这位世界历史伟人。 一、对历史的简单回顾 我国宋代大学者张载曾颂扬孔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认为:“孔子的道德观具有永恒的价值”;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年7月27日载文也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于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认为“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些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评价,是中肯的,符合历史实际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治乱交替着前进的。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凡社会动乱时期,儒家思想就受到排斥贬抑;凡由乱到治,社会处于和平期,儒家思想就得到尊奉弘扬。就是在这样长期的治乱交替中,显示出了孔子儒家学说的巨大历史作用,既保证了我国社会长期的统一,稳定发展,也培育了我国人民追求仁爱和平,勤劳勇敢,忠国敬业,诚实守信,讲究礼义廉耻的民族精神,而且也为我们当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思想资源。 二、从实际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神文明 我认为,精神文明虽然包括了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众多方面,但它的主轴或主导思想,则应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学说,也即“主义”。而这个主义,毋庸置疑,则应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由它的创始人进行了毕生研究与科学论证了的思想学说,是经过近百年来无数次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版。它们正是建设现代中华文明和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也是弘场“国学”与民族精神创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正确的,但它同任何思想学说一样,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国学研究和儒学创新时,应当今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问题途径,提出促进和平崛起的“金点子”。因此,对国学书籍首先要读懂、弄通。其次,要把“死书”读活,对国学书籍要分析思考,不要墨守旧章,重在寻求顺应实际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上下功夫。
三、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潮中,实现国学的创新与发展 “五四”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的态度和做法,有些过头。批判、毁弃的多,深入研究、保护、利用不足。这是当今社会道德意识衰微混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当做一些补救工作。补课的办法,一是爷爷温习,即对解放前出生的人,即爷爷辈的人,他们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所以要温习,要在温故中知新。二是爸爸补习。即改革开放以前出生的中年人,你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但又没有系统读过国学,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补上这一课,三是孙子学习。即从现在开始,在小学进行适当的礼仪教育,从初中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有计划的开设国学课程,进行较系统切实的国学教育。 四、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两手抓 自从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治理,这是非常好的。但是社会环境的治理,似乎还存在着重法治,轻道德的现象。要知道,只靠法治,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犯罪问题,却不能杜绝犯罪。所以法治虽然重要,但终究是治“标”之法;文明建设,虽然间接,但能从源头上杜绝犯罪。因此和谐社会这种双赢局面的建立,一定要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两方面抓,不能片面化。甚至要在把以德治国作为基本功,下大功夫抓好。 抓以德治国,要从国学教育入手,要从伦理道德教育做起。现在提出的“八荣八辱”,就是进行“以德治国”的好形式,它抓住了现实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我们深入开展国学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树立好榜样。当然在“八荣八辱”教育深入以后,还会有新的更为深入的德治事情去做。
作者:张万准 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原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 西北大学博士
2006年9月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