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准:孔夫子讲,人要“三立”:立德、立业、立言。教师就是帮助人实现“三立”的人。培养人有好的道德,教给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本领,给人们指明生活的方向道路。
原句摘自: 张万准《文化与道德》 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2005.10
【原句选段】: 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在教师节之前,礼泉县教育局的同志,要我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教育、教师方面的问题,我是办实业的,不是搞教育的,对教育方面的情况不是很熟悉。在这么多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面前谈教育,难免有些班门弄斧。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谈点意见和看法,对错也许会有点启发。古人有一句话“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轼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教育问题,关键是教师。 第一个问题,就先说教师 教师是干什么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劝学》篇和唐朝的大学问家、大诗人韩愈在《师说》里给老师下了个大致相同的定义,说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句话规定了老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三条: 1.传道 什么是“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道义、道德、道理、主义、学说体系、规律、原则、宗旨,等等。概括地说,道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的原则。传道,就是教给人们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 2.授业 业就是业务。授业就是传授各种业务知识、技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 3.解惑 就是解答人们的疑惑,包括人生道路上的疑惑、文化知识上的疑惑。人们碰到什么问题不懂,思想上有迷茫,就去请教老师。解惑也是老师的重要职责。 孔夫子讲,人要“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教师就是帮助人实现“三立”的人。培养人有好的道德,教给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本领,给人们指明生活的方向道路。 孔夫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们教师的祖师爷,是国人敬奉的“至圣先师”。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的,是我们老师为人师表的楷模。 第二个问题,谈谈我国传统教育思想 我国古代把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类。 小学,主要是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礼记》,学习各种礼仪、礼节、礼貌,核心是学习领会“仁,义”的精神要旨;掌握礼,懂礼,思想行为就符合“仁”“义”的要求,就能形成有序的社会活动。乐,就是音乐。礼和乐是表里关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人的内在情操。只讲礼,不讲乐,生活就呆板枯燥,没有情趣;只讲乐,不讲礼,社会出现情绪化,情绪就会没有节制,令人欲横流。乐调和礼,礼节制乐。所以我们中国文化,也叫礼乐文化。射,是骑射,骑马射箭,属于体育军事科目。御,驾车。就和现在的人要学会开汽车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书,就是《尚书》,历史文献资料,和我们现在学历史一样。数,就是数学。“六艺”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要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礼乐,就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 大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学会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的本领。“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第一章讲的就是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干什么的?就是弘扬人类美德,使民众的道德不断更新,达到尽善尽美境界。这就是大学教育的“三纲”——三个目的。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就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这“八目”依次进行教育学习,其中以修身为本。 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优势,就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会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足社会。我在我们公司的《和平房产铭》里就提出“先做人,后做事”。从古到今都是以德御才的,思想品质不好,才越大,破坏越大。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出企业要引进“仁才”,而不是“人才”。我始终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是非常正确的。 第三个问题,谈谈现在的教育状况 1.教育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 (1)重“术”轻“道” 第一,重知识技能,轻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我们在教育上走了两个极端。改革开放之前,重政治轻知识,以至出现了知识无用的怪论。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但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学校变成一个仅仅灌输知识的场所,几乎丢掉了育人的基本职能。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的一句名言。人的知识越多,生存能力就越强。但这句话只谈对了一半。因为,知识只是一个工具,问题是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现在高科技犯罪那么多,这究竟是福还是祸?所以关键还是要有好的道德。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在这方面显得非常无力。 第二,把伦理教育政治化,用政治理论教育代替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把它们可以泛化到伦理道德教育的范畴,但不能代替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倾向、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道德等问题,但它解决不了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孝、忠、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问题。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德育,基本是政治理论的学习,这显然是一个偏向和误区。 第三,用道德说教代替道德实践,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现在社会上对道德呼声很高,怨声很大,教育界在怨声中首当其冲。所以对道德教育也有所重视,但总的说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搞点演说、讲座,制定些条例,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看不出有多大成效。并没有克服重学轻行的倾向。 (2)重利轻义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教育始终都是关乎国家社会未来前途的一项事业,承担着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历来被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殿堂,是人间净土。现在这片净土也不干净了,也常常散发出一些铜臭味。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比如乱收费、卖文凭等等教育腐败问题日渐增多。 最突出的产业化问题。产业化就是商业化,就是赚钱。现在搞的重点学校、实验学校,使教育资源分布不公,都和这个有关。短视现象、急功近利现象相当严重。 2.师德滑坡 这是由教育指导思想导致的恶果。 学校要赚钱,就只能靠设备,靠教师。教师当然就只能为学校的经济利益服务。所以就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出现了只追求升学率不管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出现了向钱看的问题。比如媒体上报道的,有的老师为了几个“回扣”,给招生学校拉学生的事,推销“教辅”的事,还有动不动暴力体罚学生的事,等等。老师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称谓,孔子就被世人称为“先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我们个别老师,我觉得几乎快变成“铜板工程师”了。 我们的老师的确很辛苦,待遇又不很高。在为了生活的条件下,有些事也确实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体制和教育现状造成的,但就个人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四个问题,对当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1.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要从小孩子抓起。小学、中学、大学,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人如何做人。所以,我觉得从小学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国学经典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作为必修科目,如《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陶冶情操的诗词,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开设诸子百家以及历代学者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精神。 2.下决心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扭曲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其次学校学习的具体知识,在进入社会以后,真正能应用的没有多少,大部分知识技能都是在实践中,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的。现在提出素质教育,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道德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当然不是某一级某一个学校能转变的,是全国性的问题。在大环境没变的情况下,谁也不愿率先放弃应试教育这把剑,否则升学率一旦下来了,怎么办?但如果大家都等着,素质教育的步子就永远也迈不开,所以总没有人开头,没有人吃螃蟹。 3.把教师真正放在教育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这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上并不尽然,还是教育官员是主体。这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指导思想有关。我接触的一些老师,他们就不大认同目前的教育状况,不大认同他们学校的一些做法,但他们没有办法,什么也改变不了。我说你们是主体,他说是假主体,真附庸。这就反映了我们体制上的问题。如果教师真正成了主体,就容易按教学规律办事,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也就容易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是非常大的。我的小孩子上学,他在家里可以不听大人的话,但却非常听从、相信他老师的话。所以老师一定要把自身摆正,要有好的师德。
作者:张万准 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 原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 西北大学博士
((2005年10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