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读物

中庸与和谐

点击量:698   时间:2018-08-02 07:07:56
      (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是非常得人心的,不仅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持和培育,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讨论《中庸》这部书的由来。

一、《中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四书”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这是儒家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著作。汉代有人把它编入《礼记》,是《礼记》的第31篇。到宋代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分为33章,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以后社会正统教育的教科书。

      《中庸》一书总共只有几千字,言简意赅,含意深刻。全书内容大体是两部分,一是孔子对中庸的阐释和达到中庸的途径,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关于“诚”的哲学。作为一个哲学著作,它阐发了很多哲学概念:天命、性、道、教、中、和、中庸、诚、孝、仁、义、智、勇等等,被朱熹推崇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善学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经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研读《中庸》,一生受用不尽。

二、什么是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雍也》中讲的一句话。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周以来中和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所谓“中和”,就是《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准则。做到中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化育。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就是恰到好处,这样天地万物就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孔子在这里的贡献,就是在“中”字后边加一个“庸”字。“庸”是什么意思呢?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就是《中庸》中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玄在《中庸》题解中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庸,就是用中。二是“常”。郑玄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就是说把“中”作为经常的原则来遵守。这样,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就是中庸的全部含义。也就是说,中庸就是为人处世,说话做事无过无不及,既不过份也不欠缺,持中守正,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境界,是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是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作为道德要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保持冷静、平常的心态;作为方法,就是在矛盾双方寻求同一点,结合点,化解矛盾,求同存异,包容并蓄,保持事物的平衡稳定,不同方面和谐相处。失中,社会失去平衡,倾斜倾处,持中,社会才能平稳有序。儒家的中庸思想反映了人类对有序和谐的社会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毛泽东曾说:“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空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中找出与确定具有一定稳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把中庸和折中主义,不讲是非原则,调和掩盖矛盾等同起来,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否定。鲁迅先生就曾对中庸进行过尖锐的批评,认为是“伪道德”,弄得长时期大家不敢讲中庸。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进行正本清源,为中庸正名,吸收儒家中庸思想的精华。

三、如何达到中庸
 
      1.教化、修养

      《中庸》一书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天给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人的本性去行动叫做道,按照道的要求原则进行修养叫做教。道是人们不能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总是十分小心谨慎,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清醒。没有任何其他情况,比隐蔽的状况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品德,比细微的小事更能显现一个人的精神。所以君子在独处的进修其言行更加谨慎戒惧。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有人没人一个样,不是在人面前装模作样,背着人就胡作非为。这就叫慎独。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这段话说明,道德是通过教化和修养获得的。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受各种欲望利益的诱惑,影响,侵蚀,蒙上了尘垢,产生了恶的一面,所以要通过教化拂去尘垢,挖掘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通过自省,反思,慎独的方法来  除恶念,积累善心。人的善性的外在表现就是道,就是道德,道义,就是立身处世的道理原则,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最高道德境界,人们少能实行它已经很久了。为什么不能实行?孔子说:“道之不名也,我知之矣;贤者达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认为,大道不能实行的原因,就是人们的行为或者“过之”,或者“不及”,把握不住度,不能持中。比如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要发展,当然也要给外商一些好处,不给好处人家不来,但也不能损害我们国家民族的利益,损害当地老百姓的利益,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如果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不顾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一味地追求招商引资的规模,这后果可能比不招商引资更严重。所以孔子认为只有“执两端,用其中”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他说:“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是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他好请教发问,喜欢考察分析浅近平凡的言论,隐忍人们的坏处,宣扬人们的善行,能把握整体的正反两个方面,用适中的办法治理民众。这就是他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孔子提出中庸,不只是一个道德伦理,更是一个政治伦理,就是倡导当政者“用中于民”。如果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多少有点中庸观念,像瓮安那样造成很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2.从日常小事做起

      《中庸》讲:“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这里总的意思是“道”既很浅显,又很深奥,浅显到普通男女都能做到,深奥到圣人也不能完全领悟;既很大,又很小,大到天地难以复载,小到谁也剖析不了。这个“道”包括从周公以来的道统,治理国家的主张原则、道德、做人的道理等等,当然也包括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在这里,作者既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又用中庸思想方法对道进行了分析。道是高深莫测的,但如果只讲这一面,那就会走向极端,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既然学不到,还何必白费力气,放弃对疲乏的追求。因而说道是能行的,连一般人都可以了解。但如果只讲这个方面,同样会走向极端,使人感到“道”不过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做到,没有必要做什么努力。经过这样的分析说明,就给了人追求道的希望,就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从村夫村妇可知可行的日常的小事做起,积以时日,就能达到高深境界。这就鼓舞大家追求道,社会就安定和谐了。

      3.自省

      达到中庸的再一个重要途径是自省反思,即反求诸己,不求诸人,厚自躬而薄责于人。《中庸》第十三章里讲,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里主要讲了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做事的原则要符合人道,而人道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忠恕。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做到忠恕就近于道了。道不会疏远人,时时在我们身边,所以要获得道,不是去求别人,而是反诸自身。“吾日三省吾身”、“厚自躬而薄责于人”,自省、自察、自强。子路问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口有道,不变寒焉,强哉矫,口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就是说,君子与人团结和睦而不同流合污,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有道时不改变自己穷困潦倒时的个人志向,国家无道时,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这个志向就是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为国为民的志向,坚守这个志向,就能达到中庸的美德境界。

      中庸既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又是充满智慧的道德哲学;既是行为规范,又是思想方法。中庸思想,是一个充满弃证的思想,它要求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行事,要寻找最好的安排,做到恰到好处,使各方面都能接受,认可,这样保持了社会有序稳定。对个人而言,要求人们立身处世要采取和平、中正、既不狂妄也不自插的态度。这个态度实际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人格的基本特征。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而始终能保持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大家庭,对外来文化也能包容并蓄,这和几千年来中庸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哺育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庸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8月28日

  •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 誉满乾坤

    誉满乾坤

  •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 岁月峥嵘

    岁月峥嵘

  • 生活䲜䲜

    生活䲜䲜

  •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