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神鬼之事,古往今来,论者颇多。孔夫子讲:“神鬼之事,吾也难明。”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鬼,我的回答:“肯定没有!”如果说人死了后真会变为神鬼的话,从类人猿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可以说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挤满了不同时代的神鬼,哪有今天活人站的地方。那为什么人们要讲神鬼呢?这就是把生前对社会、对人民贡献最大的一小部分人和生前对社会、对人民危害最大的一小部分人化身合并的通称。
什么是“神”?如果抛开宗教意义与迷信,从世俗角度也可以说“神”是历代的圣君贤相、英雄豪杰、名人雅士、艺林高手,他们不论是“居庙堂之高”也罢,“处江湖之远”也罢,都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世立身。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家乡父老的切身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终身。这类人死后比泰山还重,因此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于是便建祠立庙,把他们供奉起来,年深日久,他们便成了亿万人代代崇拜的精神偶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比如周公协助周武王平乱、定法度、制礼乐,使周朝社会制度远超前代,国泰民安,绵延800余年。由于他功比日月,后世便为他立了庙,叫作“周公庙”。关云长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为了结束东汉末年的混战局面,“出五关斩六将”,顾大局、讲“忠义”,直至身陷敌阵,死而无憾,这种精神为历代人所称颂,人们把关云长作为“忠义”的象征,特别是做生意的人拜关公,标志着自己对广大客户、用户的忠诚。于是“关帝庙”遍布城乡,甚至在东南亚之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也可以找到。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绝伦,但不爱官,只想着为民众治病疗疾,至百岁仍乐此不疲,待其死后,“药王庙”便立了起来,常年四季香火不断。岳飞“精忠保国”,“岳王爷”万世敬仰。马祖为渔民除烦解忧,海峡两岸都奉他为“海神”等等。可见,世上本没有神,神是人供起来的,神便是伟人、圣哲,是英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人,对当时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他们虽死犹生,光照人间,为万世师表。
鬼却是另一类人的化身。这类人在世时不做好事,光做坏事。为了一己之私利,什么缺德事都可以干出来。他们五毒俱全,斗胆包天,专门整人、害人、坑人、骗人,甚至剥皮喝血,敲骨吸髓。其面目为青面獠牙,披发吐舌;其活动场地为阴暗角落;其忌讳是唾沫,阳光;其特长是伪装,时而为善婆,时而为美女,时而为苦僧,时而为道士,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不做人事好事,专谋鬼道,精于害人。他们为官则如秦之赵高和宋之秦桧,视民为羔羊,祸国殃民,任意宰割;为民则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人皆恨之入骨,待其死后,则指斥之为“鬼”。
可怕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一些人不讲道德,不讲法则,利令智昏,四处游窜。他们打着漂亮的招牌,招摇过市,上欺下骗。贪污、盗窃国家巨款者有之,抢劫行凶者有之,敲诈勒索者有之,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有之,他们虽屡经禁止,但禁而不止,搅得社会不得安宁,人民群众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暗指他们为“活鬼”。
在这人世间,除了“神”、“鬼”之外,便是人了。人受恩于神,受害于鬼,对“神”和“鬼”有深刻的感受。其实这就是人在不断产生分化,有的不断学习,努力奋进,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最终可能成为“神”;有的则反其道而行之,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最终可能成了“鬼”。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它受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我们所盼的是多出些造福于人民的神,少出些祸国殃民的鬼。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保持高速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快乐祥和的气氛,也才能在本世纪中叶,真正建成世界上中等发达的国家。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代的人寿命提高了许多,但也不过是七、八十岁,有效工作时间只不过是三四十年而已。作为每一个人应该在有效的时间里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这要根据本人的情况,能做大事的做大事,后人赞成你,封你为神;不能做大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为社会、为人民的小事,最起码也要后人称你为人。千万不要在有限时间里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社会的反人类之事,一旦你现在不注意,将来人们肯定要骂你为鬼,劝君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2014年3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