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的“丝绸之路”
(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人类的祖先主要起源于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前,属旧石器朝代,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猿人距今只有70万年。
华胥氏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伏羲、女娲的母族,处于原始社会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华夏族的得名,乃由华胥而来。记载华胥与伏羲、女娲关系的古籍甚多。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伏羲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小渊曰渚。”可见,华胥氏就生活在今天的华胥镇这块地方。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的史迹:有华胥氏踏大人迹妊娠伏羲、女娲的雷泽所在地雷庄,有华胥沟、华胥窑、华胥河、毓仙桥、毓圣桥、华胥陵、女娲谷、娲氏村、女娲陵、炼石台、人宗庙、老母殿、磨针观、画卦台灯等。相传这里还有黄帝游视古华胥的纪念地--轩辕庙遗址, 黄帝游华胥国时拴马的柏树,在经过了数代的繁衍后,还旺盛地生长在(今华胥镇轩辕小学院内)华胥沟所在的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块记载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正中,勒有“古华胥”三个阴刻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字样。因而,陕西蓝田的华胥镇应为古华胥国之所在地,是伏羲、女娲母族华胥氏生活之所在地。
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伏羲之别号,所都之国,在华胥之渊,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伏羲”。华胥生伏羲于何地?史书记载“生于成纪”,《续汉书郡国志》云:“成纪,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元和郡县图志》曰:“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天水地区保留的古刻碑文,也有类似记述。清乾隆五年(1740年)李鋐《重修伏羲庙记》曰:“帝诞生于成纪,成纪,今秦州也。”为什么叫“成纪”?成纪作为地名,和华胥母怀孕十二年诞生伏羲有关。《广韵上声上韵第六》载:“纪,十二年曰纪。”相传华胥怀伏羲历十二年而始生,故其出生地名曰成纪。成纪县始置于西汉,今属天水市秦安县。1992年江泽民到天水视察时书写了“羲皇故里”的题词,可见,天水市为伏羲故里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在天水有关伏羲、女娲的史迹甚多。现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北有始建于明成化十九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的伏羲庙。该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祖庙,是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伏羲庙内原有64株古柏,据说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的方位排列种植的,现存37株,龙枝虬干,苍劲挺拔。卦台山坐落在秦城区以北的北道区三阳川,正值葫芦河与渭河交江处。有诗云:“秦山秦水拱卦台,一曲垣圜九域开”,相传“台有伏羲遗画,着雪即融”,为伏羲创画八卦之所。清水县南部的万紫山,奇石兀立,一石高30多米,宽10多米,名曰补天石,山下是横铺竖挺的乱石滩,相传这里是当年女娲的采石场。有诗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所以有人说,华胥氏怀孕后,由于食物匮乏,她率领自己氏族的一部分成员走出蓝田来到了渭河流域,由于当时处在母系氏族阶段,人们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而居,逐草而行,过着采集果实和渔猎生活。于是他们溯渭河而上,向西迁徙,到达了甘肃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生下了伏羲、女娲一双儿女。经过若干年后,华胥氏又携儿女们回到故乡蓝田,最后就葬在这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北的孟家崖村,村中有一个高20余米,周长约200米的黄土平台,就是被关中人称为人类始祖的华胥陵(俗称羲母陵)。紧靠着村两边有一条发源于骊山西麓,流入灞河的红河水而冲击形成的大冲沟即华胥沟。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这就是历代蓝田县所记载的华胥氏及子女们居住的华胥渚。宋家村内有一个坍塌的土窑,据当地人讲,这就是华胥氏怀孕栖息的地方,俗称“华胥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故居”。宋家村南原上有一座庙,名“三皇庙”,现已改为学校,院内存有一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
周朝时期的周文王,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又称西伯昌。岐山人(现陕西宝鸡市岐山县)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西部。前1152年(壬戌年)至前1056年。周王朝奠基者。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传《周易》为其所演,《童子问易》有诗云:“龟长筮短道益损,象数和于羑里困?日月顺行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周文王后葬于陕西咸阳周陵。
周公,称周公或周公旦,周武王的胞弟。距今约公元前1100年。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当周朝灭掉了商朝之前,一个诸侯国的周文王(陕西岐山人)在朝廷里看到商纣王,敲骨验髓,剥腹验胎,专横跋扈残暴到极致,百姓民不聊生。 他当时到朝廷里劝殷纣王你不能这样做,会激起民愤的,再这样做会要灭亡的。殷纣王大怒就把他关进了大牢里。
周文王整整坐了七年牢狱。 一天他的儿子伯邑来看他。殷纣王找借口把他给杀了。殷纣王把伯邑杀了以后,把他的心脏给取出来,烙成肉饼让周文王吃,说:“周文王是一个神人,整天研究《易经》,给他吃的是儿子的心肉,看他能不能把这个事算出来”。周文王知道他的儿子来了,但是两天没有见到儿子,就用《周易》测出儿子肯定被殷纣王杀了,因为他知道殷纣王是杀人不眨眼的。殷纣王给他吃的这个肉饼,他猜这肯定是他儿子的心肉。如果不吃,殷纣王就知道他把这个给测出来了,他成了神人就要杀他。要是吃了心里很难受。 但是周文王为了保存生命与殷纣王继续抗争,殷纣王让他吃,他装傻就吃,给什么吃什么蒙混过了关。后来殷纣王一看周文王测不出来吃了自己儿子的心肉,觉得他没有利用价值,到了第七年就把他放回去了。
周文王从牢狱回到陕西岐山,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周朝在渭河以南,秦岭以北,利用渭河水就可以灌溉周围的良田,兴修水利、平整农田,他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国都, 造福一方百姓。
一天周文王在引水修水渠时,看见挖出来了一个约400年前的无名棺木仅剩余骨,他说:“在我周朝的管辖区就是我的臣民。”他就让人把这尸体给保护起来,重新做了一个棺材成殓,第二天进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葬礼。百姓们看到周文王善良对待已故去400年前的人,举指称赞。
周文王一方面扶助百姓,兢兢业业让大家安居乐业;另一方面集聚粮草积极准备推翻朝廷讨伐殷纣王。殷纣王在朝歌整天荒淫无度花天酒地,不顾朝政,百姓民不聊生。
周文王下决心一定要推翻朝廷讨伐殷纣王,但是还没有灭掉商朝周文王就去世了。他的大儿子伯邑死了,二儿子周武王和三儿子周公旦继承了父业同灭商朝。
周朝在灭商朝以前,把各地仁人之士给招引过来,还找到秦岭山下渭河边上悠闲钓鱼的姜太公。周文王死后,姜太公就辅佐周武王把殷纣王给打败了。
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唯恐以后会引起暴乱起义进犯朝廷,在姜太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就把全国分成了100多个小诸侯国,削弱各诸侯国的战斗力。
周公旦后来被封于鲁国的诸侯,是鲁国文化先祖,而周朝的文化大半是周公所创。
周武王把商朝灭掉了三年,把江山打下来后做了三年武王就去世了。
周公本可以回到自己的封地——鲁国,由于武王驾崩时,继位的孩子——周成王才12岁年纪还小,不能登基治理朝政,周公不得以叔父的身份辅佐他治理朝政。周公用了整整七年时间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教育辅佐太子。
周公就让自己的孩子伯禽去治理封地。伯禽动身前周公训勉他说:“成王的年纪太小,我这个做叔父的有责任要辅佐他。以我的身份、地位来说,无人能及,但是我仍得小心翼翼,在言行上尤其要注意,以免开罪贤士们而受他们的非议。你回到鲁国去掌理国政,处处得谨慎小心,千万别以为自己身为国君,就骄纵放肆、狂傲悖理,你要礼贤下士,善待百姓才好。” 周公这个人特别有才华,懂得爱惜人才。在灭商朝期间打江山的时候,就非常注重人才,他把各国的2400余仁人志士都接纳到他的门下研究《周礼》。
有两个成语叫“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捉发”就是过去的人都留着长头发,洗的时候特别困难。周公在洗头的时候,外面来报说有很重要的事情跟他谈,他立即将湿湿的长发一挽就出去了。事情安排好了以后,再回来继续洗头。这样反复三次,“一沐三捉发”的说法流传下来。
“一饭三吐哺”是周公在吃饭时,来报说有重要事情商谈,他立即把碗放下,饭烫的还没有咽下去,把含在口里的饭吐到碗里,事情商量完后继续吃饭。这样反复了三次。“一饭三吐哺” 传为佳话。
我国文明五千年,周公正好处于三千年阶段,周公把全国的各种书籍、各种文人雅士,都调到周朝来研究如何为百姓建造好生活,让百姓安居乐业。
周公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活是一个群体生活,人们生活在群体中间,在群体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如何把每个人的个性要调节成一个共性,让大家都能接受,他要研究出这样一个理论。比如他在周朝搞“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把这叫“十全大补”。那个时候周朝提倡“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路就是道路、道义。义就是要想着为别人,只有你想着为他人,他人才会想着为你。
礼仪是抽象的礼的道德规范。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礼。这些礼仪都是本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
周文王在牢狱里将伏羲的《简易》修订成了《周易》。
在周朝对各种行为都做了规定。每个人都要学礼,你不学礼,就没有规范。《周礼》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礼循礼而动;无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都要循礼而动。否则就会遭到指责,各国诸侯始终不忘制定法则的“周公”。百姓们生活上因地制宜,各取其需,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健康发展。
如果没有规范,没有行为准则,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周礼》里有一篇文章是,“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猩猩能语,不离走兽”。意思是:鹦鹉会学人说话,但是始终是飞禽;猩猩会学人说话,也始终属于走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也会合了禽兽的心态。正因为禽兽不知礼仪,才会有父子共妻的形象。所以,圣人兴起时,才能制定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与禽兽区别开来。
周朝各种礼仪法则都规定的很全面。例如规定了打猎时的规范:要打鹿,只能打老鹿,打公鹿,而不能打小鹿,不能打母鹿。小鹿要长大,母鹿还需要不断的繁殖。打飞禽时,不能掏鸟蛋,如果把鸟蛋给掏出来吃完了,鸟就没有办法繁殖了。
周朝有一个采风,这个采风就是《诗经》。《召南》、《周南》、《风雅颂》这些都是周朝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诗经》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都是从周朝时期流传至今的名句。
周公将研究了十几年《周礼》,带到曲阜继续完善叫做《曲礼》,一部《曲礼》完善以后不久,周公去世了。他的弟子们继续研究不断的深化。把周朝文化传承下来,把《周礼》的根最终留在陕西的岐山和山东的曲阜。距今约3000年的历史。
孔子“初出鲁国”中,最敬仰的人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春秋末期,居住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被现代人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所生的时代距今有2600多年,正好与周朝相差400年。这四400年期间,人们一直遵循着《周礼》继续研究发展“礼仪”。孔子在曲阜受到了《周礼》的良好教育和影响,就把周朝的“礼”和文化继续传承下来。
孔子后来带众多弟子来到曲阜,住在周公300多年前搭建的木屋结构里。像默子,曾子等等许多人集中在一起,又研究了几十年,奠定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
孔子文化渊源来自于周文化。 《论语》书的最后一章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说,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
孔子天天学习文武之道,学习文王的《周易》、周公的《周礼》,这些文化经过不断地研究,以后就形成了符合孔子思想的儒家学说。
相传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又编写了《中庸》等等。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论语·阳货》中对弟子们讲他对周朝《诗》的认识。
第九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十段,子渭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乎?”其大意是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第十一段,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是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有一天,“三十而立的孔子对敬叔说:“我自幼就对周公极为仰慕,很想到周京(周武王开国时,以陕西长安作为京城,周平王的时候,为了避犬戎之乱,就把京城迁到河南的洛阳)去参加先王的遗制,并考察礼乐的源流。同时想顺便寻访老聃(就是老子),听说老聃博古通今,深晓道德的精义、礼乐的奥旨,足可当我们的师表。”
孔子对周公是敬慕、佩服之至,有关周公制定的礼仪、著述等等,孔子无不尽心研究。周公虽然已经故去已久,但传统文化流传下来。他教育弟子说:“如果天意要丧失这种文化,后者就无法再参与这种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丧失这种文化的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周朝前后《诗》有3000篇,孔子删后留305篇。孔子晚年除了继续办学之外,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整理和传播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化典籍在流传过程中极易损坏。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经有很多古代的文化典籍破损散失,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挽救这些珍贵的遗产,并使这些文化典籍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诗》、《书》、《礼》、《乐》等典籍是西周以来官府之学公共必修之课,但这些典籍的内容,体例却很复杂。经过孔子的加工、整理变成学生们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故太史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化内容”。孔子对《诗》、《书》、《礼》、《乐》的加工、整理并非晚年才开始。孔子自办学之日起就已经开始整理上述典籍。《史记·儒林列传》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所谓“论”就是内容的讨论去取,所谓“次”就是篇目的编排调整。司马迁还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般、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又说:“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
这就是司马迁所说周朝的“论次诗书”、礼乐已废,经周朝文化的基础上孔子加工、整理之后,使之重新恢复,故司马迁云孔子“修起诗书礼乐”。
《易经》和《春秋》是孔子晚年的两部典籍。《易经》是古代的占卜筮之书。但这部书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孔子晚年喜读《周易》,乃至“韦编三绝”。孔子亲自为《周易》作《传》,后人称之为《易传》,其中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故又称《十翼》。《易传》主要是阐述《周易》哲学思想。《周易》原是一部深奥难读之书,经孔子作《传》,后人才得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易经》博大精深,把所有的文化都囊括到《易经》八卦里面去了,使文化再回到《易经》里,用《易经》的符号代表中国的文化,代表民众的行为、规范以及其他方面。孔子把周朝文化引到六十四卦里,然后又放到《易经》里面去,就把《易经》文化给研究出来了。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的《鲁春秋》而写成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孟子说:“世衰道徽,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司马迁在这里把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以及《春秋》这部书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讲得很清楚。司马迁的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孔子晚年以周朝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授学生的讲义,后人称上述六种典籍为“六经”。其中《周易》、《春秋》是最高深的理论,只有那些高材生才能接受、领会。故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里讲:“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意思是说:周礼都在鲁国,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老子,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厉县)乡曲仁里人,约前2571年至2487年之间,活了84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我认为:道德经字虽五千含盖天地。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文化来源于周朝,周朝的爱民文化影响了老子,周朝之所以能够发展强大就是周朝爱民文化的发展。老子所出的时代也是周朝分封之地域,也在不断地传播周朝爱民文化,老子也继承了周朝的爱民文化。比如老子《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倡人道效仿天道,天为什么能长,地为什么能久。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而生,所以天地才能长生。这是天道,人道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非以其无私邪就是为人民服务。《道德经》第四章中讲“天地不仁,把万物作为刍狗;圣人不仁,把百姓作为刍狗”。老子又讲:圣人本无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等等都是周朝爱民文化的发展。老子在陕西的涵谷关写了《道德经》一书。把书拿到了陕西的楼观台讲经,融入到陕西的周文化之中。通过宣讲后形成了道家学派的创始,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和奠基人。
清朝时期,清政府也同样仿照周公的办法和孔子的办法,让纪晓岚把全国的3000多个文人组织到一起,历时13年的时间,修订了8000多万本规范礼仪的各种书籍,最终形成了《四库全书》。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具古书记载:整个农耕都是以上古的伏羲和神农氏---炎帝,通过他们尝百草,分别得出能哪些植物能食用与不能食用,并记载耕种和收获的时间,让人们做好耕种和收获的准备。 把一年的365天分成24个节气,然后每15天分为一个节气。让人们遵循每一气节天气的特点,神农氏告诉人们要遵循24个节气的天气变化的特点, 得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结论。告诉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间,种植适应本地区生长的庄稼,供人们食用。这些都是在陕西测出来的,陕西是整个种植文化的根源。
周朝文化以及孔子文化至今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分配关系、所有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我在2001年写了一个《浅谈诚信的前提》。当时,中央《求是》杂志刊登了。 其中有一句话是,你不要看孔孟之道,它把周朝的《周礼》继承下来,继承那个礼做什么了,就是调整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调整不好,生产力就不发展。
孔孟之道是人们总结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觉得很舒心,心情舒畅了才能在社会上做事、生活。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它是我国的中华魂,应该把它看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硕果,是维护漫长的龙的传人,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调整人们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总纲。
“礼”讲贵、贱、尊、卑。把“礼”的作用分清,给每个人的定位,君干君事;臣干臣的事;父干的事;子干子的事。上、下有别。 每个人定位正确了,心情舒畅;定位不准确,心情不会舒畅。这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周礼》以及孔孟之道,给中国奠定了非常科学的中华民族文化礼义之根,中华民族的魂就是周文化繁衍生息结果。
《周礼》里面规定嫁姑娘,必须要彩礼,这是周朝定的周礼。如果嫁姑娘不要彩礼,那是纳妾, 能纳妾家里面条件都很好,但是要嫁姑娘必须娘家要彩礼。为什么要彩礼?用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去深思熟虑的对照, 我觉得要彩礼合理,一是如果不要彩礼男方不珍惜女方。如果是别人送的不知道珍惜会浪费,如果它是钱买的,这就要珍惜自己的劳动,不能随意丢掉。要彩礼这是第一对女人的珍惜;第二娘家养这个姑娘,由十月怀胎,到长大成人,父母花了不少心血,长大后就领走了,这家里面养儿满堂红,养女一场空。家里空了,父母心理也不平衡,不平衡父母会得病的。 姑娘心理也是不平衡也会得病,整个家里不安心了,所以要彩礼嫁姑娘合情合理,也是给娘家父母的合理回报。这就是《周礼》中修订的礼。《周礼》中把男的叫家之本,家里没有男的,根本不可能娶女的,女的娶回来以后,就是家之主。她今天是媳妇,十年媳妇熬成婆,十年以后,她就是在家里面的婆婆公公,就是家里的主人。如果对家里对儿媳妇关心她,让她吃好喝好穿好,媳妇把孩子一生,这就是传宗,你看姓名的“姓”和性别的“性”,和高兴的“兴”是同音字。先有姓名的“姓”,然后才有性别的“性”,有了性别的“性”,才能保住姓名的“姓”,保住了姓名的“姓”,这个家族人才高兴。中国的好多字都非常有智慧的,这都是《周礼》修订的。
我利用《易经》学说,写了《成才四要诀》等等许多的文章。《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玄学,也就是今天所说哲学。《易经》是一个隐意的。只有用马列主义哲学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它加以解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说《乾卦》中的“潜龙勿用”,就是说当今的在校的青少年学生都具有一颗远大的志向,但是他们对社会暂时还没有大的作为。《易经》里所说的潜龙勿用,几千年多少人都不知道“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意思是:“见龙”就是在学校毕业的学生,回到社会上参加工作等等。
孟子比孔子晚约二三百多年,孟子追随孔子,又继续研究孔子的学术。把孔子的理论和自己所的时代相结合。发展了儒家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
综上所述,纵观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文明,无一不在继承和发展座拥陕西周王朝的爱民文化。毛泽东主席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王朝的更替都是天下老百姓生存好坏的产物。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历史上任何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要以百姓的心为心,否则,统治者的地位就难以维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说,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全球的孔子学院就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文化之基地,全世界已经有孔子学校四百多所,弘扬中国“和谐、忠恕”传统优秀文化。陕西文化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根陕西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苗圃”。有了这个文化基因又派生出了独特的精神标识,构成了最突出的文化优势,构成了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世界文化的源头一定包括孔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要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要起到引领作用,就必须将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果发扬光大。 陕西文化不光是“丝绸之路”物质的发源地,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精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源头。如今陕西长安发展的“丝绸之路”,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横贯东西,链接欧亚之路,已成为沿线各国30多亿人民共有的精神文化、物质财富之源泉。基础深厚,内涵丰富,价值巨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由最初的一条通道搭建成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物质交流的桥梁,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也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精神支柱,成为符合各国共同的发展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仅实现了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实现了文化、思想、宗教、民族精神交流的大融合。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欧洲国家讲演时提到“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就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之内涵。在主持中华传统美德学习时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提高国家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12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