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读物

浅谈诚信的前提

点击量:568   时间:2018-08-02 07:04:13
       (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目前各行各业议论的热点话题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讲诚信。这突出说明了当前社会的诚信已经到了相当危机的地步。那么社会真是仅仅缺乏诚信吗?我个人认为,诚信是缺了点,恐怕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整体缺损,特别是“廉耻”两字底线的失守。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信是第五位,如果不谈前四位,光谈第五位,诚信就成了空中楼阁,讲诚信那是太勉强了,讲诚信就失去了根基。因为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是我国的国魂——中华魂,而廉耻是人类道德最起码的要求,是道德底线。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仁、义、礼、智、信认为是什么夫子的封建伦理,“五常”应该看成一种生活处事的五种最基本常规道德,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硕果,是维护漫长的龙的传人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调整人们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行之有效的总纲。

       下面我就仁、义、礼、廉、耻、智、信谈点自己的看法。

       仁,“仁者爱人”,就是对人有爱心,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就是“仁慈”“仁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不忍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同情之心,他便不算是人了。按照儒家的伦理思想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理解“仁”:一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关系上是孝敬;二是表现在夫妻关系上是互敬互爱;三是表现在对子女关系上是仁慈、仁爱;四是表现在对兄弟姐妹关系上是忍让友爱;五是表现在对朋友关系上是推己及人;六是表现在对物的关系上是爱惜节俭;七是表现在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是忠贞爱国;八是表现在对工作上是敬业爱岗,尽心勤劳。“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有了“仁”这种品质,有了对人对事物的爱心,就不忍不愿去做假,就有了讲诚信的内在品质。

       义,即“行天下之正道”。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义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绳。从大处讲,就是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从小处讲就是尊重他人利益。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者义也。”主张宁可舍生,不可忘义。我国的传统道德历来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推崇“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今天就企业来说,当然是要赚钱的,不赚钱谁还办企业,但赚钱要赚得正当,就是取财有道、取本分之财,而且对所得之财要进行合理分割,上缴国家的税收不能不交,给企业员工的工资不能少,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等都不可少。少了就是不义,也是不信。从个人讲,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夫妻相敬如宾,都属于义的范畴。义和信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通常把这两个连在一起称“信义”,我个人觉得信是义的重要内容,义是信的载体,两者互为依存,只讲信不讲义,信就没有依托,是空洞的信,一个不走正道的人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呢!只讲义不讲信,义是虚伪的,连诚信都不要了,还讲什么正道呢!所以讲诚信是离不开义的。

       礼,在我国封建社会指的是礼乐制度,主要讲分清贵贱尊卑,凡事均要依礼而行。《周礼》以及《仪礼》等书讲的就是这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抛开它的封建宗法思想,取其积极内容,就是指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要教化人们在社会上选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工作单位选准自己的位置,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制度,按规则办事,不要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另外也还有礼节、礼貌、仪表等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化方面的内容。过去封建时代,教育就是归礼部主管的。一个人对礼把握的程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所受教养的程度,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一个教养很差的人,讲诚信也就差了。所以,礼可以说是诚信的重要保证。

       廉,指行为方正,不受污染、诱惑;自奉俭约,不贪不贿;立身正直,不瞒上欺下,能做到慎独,通过“内省”,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有关规定,合乎道义。今天对于权力单位和权势在握的人来说,廉特别重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政府部门,一些领导,对老百姓的承诺不兑现,政策落不到实处,说话不算数,这叫“食言而肥”,一些人口头上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却常常以权谋私,上班时不是勤于政事,而是干自己的私事,甚至去干见不得人的勾当,这都是违背了廉的要求,也丧失了诚信。可见廉是诚信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讲廉,诚信也讲不起来。

       耻,就是指羞愧之心,知耻之心。有了这个意识,就可以控制自己只做可做之事,不做不仁不义、非礼贪墨之事。也可以激发自己的感情,卧薪尝胆,或为消除国家、民族的屈辱而献身,或为个人的某种正当权益而拼搏,正所谓“知耻近乎勇”。只有知道羞耻的人才能感知不诚信的羞愧,才能守住道德,矫正道德的缺失。廉耻不仅是诚信丧失的最后防线,也是讲诚信的一种内在刺激力。

       智,是指知识、智慧、技能、谋略。孟子讲:“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和心智。对一个好坏不分、是非不辨的人是没法讲诚信的。只有具备了“智”这个条件,我们才不至于把仁、义、礼、信、廉、耻等极端化、绝对化,搞成死板的教条,才能使这些道德信条活起来。比如讲“义”,就有误区的。再比如讲诚信,对坏人讲诚信就会变成愚蠢。小偷问你钱在什么地方放着,你对他讲诚信就说钱在什么地方,那不是很愚蠢吗?这就要讲策略,讲智慧,跟入室抢劫的坏人巧妙周旋。所以,我们讲智是诚信的重要条件。

       信,在人类道德体系中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道德规范。孔夫子说:“信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就说明信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信是什么呢?就是诚信、信用,用通常的话说就是说话算数,办事可靠,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信”以“诚”作前提,作基础。“诚”是一切行为的推动力量,有了“诚”,做任何事情便能坚持到底,达到成功的目的。所以孔夫子在《大学》里讲,真心诚意去做一件事,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十全十美,相差也不远了。“诚”就是真诚,真心实意。要建立信用,一定要先真诚,真诚的人,守信才不会勉强,人们把“诚”和“信”两个字连一起来规范社会行为,是非常恰当的。一个人、一个企业讲诚信,这个人、这个企业的社会公信度就高,人们对这个人的言行,对这个企业的产品就感到放心;政府讲诚信,老百姓就会信任政府,拥护政府的施政方针;社会讲诚信,没有五花八门的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人们就会消除各种戒备心理,社会就会呈现出祥瑞和谐的景象。这种社会景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时时企盼的,人们实实在在尝够了丧失诚信的苦头,所以呼唤诚信成为整个社会的呼声,成为人们的普遍心声。

       那么怎样讲诚信呢?我认为就诚信讲“诚信”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上面简略地谈了一下几种道德规范和诚信之间的关系,按这种关系,我认为要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入手来讲诚信,否则诚信是讲不起来的。如果不讲仁,不爱人,没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怎么讲信呢?如果不讲义,义利分不清,只重利,不重义,怎么能讲信呢?如果不讲礼,凡事不是礼让三分,争来争去,都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推己及人,光想占他人便宜而失礼,怎么去讲信呢?如果不讲廉,既贪且妄,不讲耻,不知羞耻,还有什么诚信可讲呢?如果没有把仁、义、礼、廉、耻深深地扎根在讲诚信的人的心目中,不用智慧去分辨在商业活动中违犯仁、义、礼、廉、耻的行为,怎么去讲信?所以光讲信,离开仁、义、礼、廉、耻、智是空洞地讲诚信。因此我们的各级领导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中首先要把仁、义、礼、智、廉、耻搞懂,这样讲诚信才会有充实的内容,深厚的基础。如果没有把仁、义、礼、智、廉、耻搞懂,讲诚信是白讲。

       这里还要强调一个问题,不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说成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渊源也是五千年中的前三千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孔孟的发明,看一看孔孟之道的书籍,孔孟的书大量地引用了孔孟之先我们祖先的优秀思想,孔孟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总结,做了继承和发展。作为孔孟也不可能在他们短暂的一生能实践出来这么多宏伟理论,这的确是我们祖先付出代价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古为今用。不要说“五常”中的信就不要讲了,如果“五常”中的信不要讲了,我们今天大家谈信还有什么意义呢?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周秦汉唐曾经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威震寰宇的作用,周秦汉唐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源,对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和有价值的道德取向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只有继承才能有所创新。讲诚信也是如此!
(《求是》2014年第6期)

  •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 誉满乾坤

    誉满乾坤

  •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 岁月峥嵘

    岁月峥嵘

  • 生活䲜䲜

    生活䲜䲜

  •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