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所谓的传统文化,是指表现出某种生活准则或规范形式的具体生活内容,如文化风俗,典礼制度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经历摧残后而再度复兴,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由盛而衰。出路何在?有远见的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必须向东方文化汲取活力。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一个“道”字上。中华文化的“大道”西传,必须带来世界和平,必须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那么,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从世界观上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思想,最具有时代性、现实性。 所谓整体观,就是说在空间上总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战略上看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论上:客观世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是一体的。从客观世界上讲,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冰建造的都江堰,不是顾此失彼,顾近失远,而是彼此协调地按客观规律办事。从主观世界的例子来讲,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礼、乐、射、驭、书、数六艺,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一体的以道德为主导的改造主观世界的诸多方面。从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来讲,中医的辨证施治最为典型:不仅头痛可以医脚,而且还因人、因时、因地、因势、因主客观条件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所谓变化观,就是说在时间上要随着太阳的转运而变化地看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重视整体、全局、联系、而且认为这个联系是运动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僵死的。毛泽东在一首七律诗最后讲:“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是客观世界,“正道”是规律,“沧桑”是变化。庄子讲:“天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思想是一致的。 所谓本质观,就是说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入地辩证地看问题。在空间上,我们主张整体观,凡属于整体性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时间上,我们主张变化地看问题,凡“变化的”都是“发展的”,凡变化的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本质。自然科学中的“水”“冰”“蒸汽”,本质同一;人类社会的“中和”思想是世界大道。《中庸》上讲:“中也者,天下至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华传统文化之跟在《易经》。“易”有三个意思,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跟整体观相联系,“变易”跟发展观相联系,“不易”跟本质观相联系。这三个相联系,细想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第二,从人生观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善”“正”“义”的思想。《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一心一意为别人着想。又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了,但攻坚强的东西时,谁也没它厉害,谁也搞不赢它。说到“寿”,《庄子》讲,寿,不仅在身体的寿(命长),更追求的是在精神的寿(精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讲“义”,讲“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人生观代代相传,昭若日月。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这同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从价值观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讲忠、孝、节、义。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最根本是对生死的看法,而价值观是从属于人生观的,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多种关系的价值判断。《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则近道艺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要搞清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大学》讲了八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到后面一条,必须先做到前面一条,前后顺序不能颠倒。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就是死得其所”。中国传统文化讲忠、孝、节、义就是讲价值观、讲责任心。忠,是讲对国家、对民族要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前仆后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015年7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