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准
一、总体概括:寒冬过后是阳春
4月中旬,我随省政协王晓安副主席、提案办王改民主任等领导一行十几人到安康、渭南等市县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状况进行了十几天的调研,感受颇丰,启示多多。 自去年底,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停产停工甚至倒闭,致使部分农民工失业并纷纷返乡。春节前,全省共有 77.4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不含正常回家过年人员),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 13.9%。 从这两地四县看,春节过后,绝大部分农民工又重新返城,有 85%的农民工已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就业,还有约1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返乡后,目前仍未外出的农民工,就业意愿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想就地就近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二是在家务农,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三是就地创业,利用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和经验,想立足本地谋发展。四是等待时机再次外出务工。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有16.1万余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4.5%;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累计投资 51.3 亿元;创办经济实体 9.56 万个;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 34万余人;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工约2.2万人。 在很短时间内,我省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方面,其所以能取得这样喜人的成绩,“非唯天时,亦于人谋也”。金融危机袭来,犹如寒流严冬,一时间万花凋谢。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党和国家沉着应对,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全国上下象当年应对“非典”那样,立即行动。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有关厅局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了返乡农民工的动态监控,稳定了在外务工人员的身心,扩大了就地就近转移容量,实施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强化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了与劳务输入地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使我省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得到很好地改观,实现了严冬过后是阳春的美好远景。
二、 典型范例:化危机为生机
根据安康市石泉县情况的调研:安康市的石泉县可谓人杰地灵,据说鬼谷子是石泉人,秦统一六国的高参是石泉人。可见石泉人在古代就有转危为安之才,化凶险为良机之能。时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下,石泉人借祖宗之法做得可谓应对有方,成绩喜人。 春节前,石泉县返乡农民工达 11887 人,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有4356 人,因个人和家庭因素返乡的有 906 人,返乡创业者 207人。面对大量返乡回流的农民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转移输出就业,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构建服务网络体系等。主要抓好了三件事。一是政策引导,措施得力。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过及时的调整摸底和进一步解放思想,县上出台了《石泉县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暂行办法》等文件。一方面强化了招商引资促就业的“输血”功能,对各类创业人员在资金、场地、税费减免等;另一方面给予扶持帮助,提供优惠,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与用工较多的城市和大中型企业、职业中介机构、劳务公司等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建立劳务基地,拓宽输出渠道和劳务市场,巩固老关系开拓新市场。今年2月10日,举办了大型劳务招聘洽谈活动,启动了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送培训”为主题的就业春潮行动,成功输出和转移就业 2000 多人。另一方面,挖掘县内就业潜力,抓住县内“石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搞好劳动力、建材、机械设备的供应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转移劳动力 3000余人。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整合县内技能培训机构、资金、师资、生源和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再培训,即输出”的原则,实行乡镇组织输送生源,职教中心负责培训,财政全额补贴的运行机制。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全县开展的培训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共培训专业技能人员 2300余人。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决定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全民创业和劳务工作组,县委邹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健全县、乡、村三组工作机构,加强对全民创业的工作指导、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职能。此外,县上还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县级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15家,民办培训机构4家,聘任农民工维权代表76名,发展劳务经纪人80多名,组建县外劳务基地和石泉同乡会4个,实现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自由择业,充分就业,放心从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总之,石泉县委、县政府面对金融危机,沉着应对,政策得当,措施得力,狠抓一个“创”字,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突出一个“增’字,抓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落实一个“助”字,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就业。自去年底以来,全县农民工返乡创业 357 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4000 余个;全县劳务输出4000余人,县内就地转移就业6913 人。石泉县的成功做法引起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注和重视,《陕西日报》等省市数十家新闻媒体,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他们的全民创业和劳务经济工作的经验。4月8日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以《石泉:回到家乡当老板》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领导重视,政策正确,措施得力,上下同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越不过的“火焰山”。事实胜于雄辩:人间正道是沧桑----化危机为生机乃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果。
三、 深刻启示:以人为本,科学创业,才能实现祸兮福所依
石泉县“身”居深山,心兼天下;虽地穷,但志不穷。他们的村容村貌,不亚于关中平原的乡村,甚至还比有的关中农村要好几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我认为是石泉县的领导班子和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学习和实践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石泉县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服务是真实的、真诚的,措施是可行的、得力的,落实了每个创业者需要的资金,对外出返乡者给予切实的帮助,真正达到离土不离乡,创业政府帮,离乡能挣钱,政府在维权;真正做到了返乡农民工回家当老板,外出农民工最低收入年过万元。这样做很正确、很科学,因为“创业是永久的就业”,就业随时都有失业的可能。创业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剩余价值,就业是把自己的剩余价值交给他人支配。谁优谁劣,一看便知。因此,我一直认为:对创业来说,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石泉县对返乡农民工已当上老板的创业者加大了培训力度,让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德在人先,利在人后”,“修身种德,事业之基”,要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党和人民都满意的优秀企业家。 总结石泉县创业者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大都经历了由“体能型”的苦力者,变为“技能型”的技术者,再变为“管理型”的经理者,最后成为“法人型”的老板者。这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创业的理念而获得的积极成果。目前县乡农民对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普遍重视,但对技能型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管理层重视还不够。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农村把一些上过高中和相当高中水平的一部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下大力气培养成自学大专以上的管理型和创业型人才,这些人从长远看,如果能培养一个就可以给政府、给村上永远去掉包袱。这里有一个例子:在1977 年,我要去参加高考,当时乡上不让参加,理由是我是村上的主要干部(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就听从公社党委的决定,安心在村上工作。后来在1980 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农村开办了函授学习班,我考了第一期“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员”,每晚点着柴油灯,听着广播学习,再忙也没有丢下一节课。通过两年在农村边耕田边学习,拿到了“中央农业广播大学”的高中专文凭。到了1983 年,乡上才调我担任礼泉县烽火公社“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从那以后才真正跳出了“农门”。农民的身份转变,就是差了一张初、高中生通过三年以上培训后的文凭。在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我自己没有机会考大学,可是我鼓励被“文革”耽误了的村上所有高中、初中毕业的青年去参加复习,准备应考。我当时算了一个账,如果村上能走一个大学生,就等于永远减轻了村上的负担。村上考上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以后肯定在外地工作,对象找在外地,生了孩子也不在村上报户口,按当时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等于走了四口人,让他们在外地生活比使他们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更大。我们村支委会议决定给每个生产队的参加高考的青年加上工分,鼓励他(她)们考大学。结果在高考的第一年我们村一大批青年考上大学,其中有一家姐妹三人全上了大学。从计划生育角度讲,我们村当时有 350多口人,而现在村上总人口280多人,30多年来人口不但没增加还减少了70多口,这在全国还真算得上一个典型村。由于村上考出去的文化人多,1998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文化村”称号,被教育厅命名为“秀才村”称号。通过此例,说明重视高层次的培训可以使有识之士志在远方,四海为家;根据此例可以推及:如果我省各级政府能更加重视高层次的管理型、创业型的培训,就可以在本省或外省大显身手,利用外地资源,为我服务,从而减轻我省各级政府的负担,如果此类培训得不到重视,没有得力的措施去落实,那么外地管理、创业群体就有可能占取我省资源。如果只重视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的培训,受训者文化知识太少,还是经不住外面的风波,回来后仍是各级政府的负担。因此,抓紧把技能型转变为管理型或法人型的培训更加重要。要让受培训者明白,高层次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更高层次创业和就业的保障。 这次安康、渭南之行,耳闻眼见,使人确实很激动,很感动。激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真正动员起来了。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如果把实现农村现代化比作一个大战役,只要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实现。感动的是毛泽东说“人民靠我们去组织,……”。通过这次在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广大基层干部确实起到了“组织人民”的作用,应对金融危机只靠美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切实可靠的措施,要有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打一场迎战金融危机的“人民战争”,才能真正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大好形势,从而夺取战胜金融危机的最后胜利。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我去过的市县,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辞辛苦,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就业,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一处更比一处好,我看这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干部把人民组织起来了,人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金融危机在中国农村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反而给广大农民一个全新理念:困难是登上胜利巅峰的天梯,“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了起来”,这就是“祸兮福所倚”的辨证道理。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干群同心,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的“人民战争”的初步胜利。在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广大干部精心工作下,中国农村确实正在逐步体现了乡、村领导干部关心留守儿童:“幼有所长”;县乡领导干部在外地设立办事机构,为就业者找岗位:“壮有所用”;媳妇晚辈孝敬公婆父母:“老有所终”;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正如《日本经济新闻》4月21日的报道那样:《转机的中国----8 亿农民站在“腾飞”的起跑线上》。据《领导决策信息》今年第 13 期报道: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春节后,在返乡的 7000万农民工中,大约 80%以上已经进城务工。这些报道都说明:在中国农村,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寒已经被“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春天气息代替了。
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