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很乱,远看去像一堆蓬草;脸,黑乎乎的,自然已经有些脏了;手,已经有些干瘪,甚至已经在微微地颤抖,却紧紧地握着一根毛茸茸、上挂节牌的长棍;衣服已经褴褛,处处都已破破烂烂;脚,赤裸着,很显然,鞋子早已在黄沙中淹没;唯一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双依旧的眼睛,闪动着智慧和毅力。 他看上去,已经完全是一个叫花子的模样,但,这正是张骞,汉朝,乃至中国有史以来出使西域的第一位使节。这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所留给我的印象。这两天,当一箱由汉中网民策划的200年公祭张骞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时,我又一次想起了他的样子。 缘起 策划书称此活动旨在复兴张骞精神 昨天上午,记者在相关网站看到了网名为“楚汉”的汉中网民的这篇《公元贰零零柒年汉中网民公祭张骞先生典礼策划书》。文章开门见山说道:“长期以来,汉中的盆地特征致使历史和地理环境封闭,为进一步激发汉中群众的发展意识,特策划此次活动。”其中张骞精神被阐释为“放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矢志不渝,苦战攻难关”,活动旨在“复兴张骞精神、重振奋发民风”。 在“活动名称”中策划者写到:名不正则言不顺,为突显活动目的,本次活动的名称定为“公元贰零零柒年汉中网民公祭张骞先生典礼”。这需要说明的三点是:其一,关于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公元纪年,目的是为了顺应当前的纪年习惯,方便记忆和传播,所以放弃了干支纪年或黄帝纪年,另外大写“贰零零柒”,目的是为了使横幅字体大气工整同时便于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其二,称“张骞先生”而弃用“博望侯张骞”的初衷有:一是相对张骞来讲,诸位汉中网友均为“后生”,称其为“先生”有追慕学习先贤的意义,这也是公祭活动的意义所在;二是表明公祭张骞是出于对其人格魅力和历史功勋的缅怀,而非出自对王侯将相的敬重;三是“博望侯”(博得众望)称谓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并不到位,不是很恰当。 在城固张骞墓进行公祭的时间之所以策划定为:正月初九上午9: 50。 策划者称自己查阅了关于张骞的一些史料, 发现当前已很难找到一个与张骞有关的准确时日(如生日、 忌日、出使日、归来日、封候日等),所以公祭张骞只能自定安排时间。通过充分考虑,决定将公祭时间定为正月初九(公历2月)上午9: 50正式开始,理由一是清明时节广大网友多漂泊在外,不便于召集,春节为众网友回乡探亲时间,所以特选择于春节期间进行:二是“九”有“久”的谐音,象征张骞精神长长久久,万世流芳;三是初九为单日,错开了结婚、开业等双日活动高峰,便于最大限度地召集网民:四是选择上午9: 50是为了体现张骞在网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策划书中决定本次公祭共设司仪人员3名,为体现郑重,统一要求汉服着装。公祭典礼中排列成13纵队的方阵(象征张骞历经13年成功出使西域),第一项为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击鼓两声,代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鸣钟十三声,代表13年出征。第二项为敬献花篮、缅怀先贤。第三项为敬献果蔬、感念功业:果蔬包括胡豆、葡萄、胡萝卜、胡桃等由张骞引入的物种。第四项为上香祭酒、恭读祭文。第五项为鞠躬致礼司仪讲解:一鞠躬,缅怀先生不朽人格;二鞠躬,感恩先生万世功业;三鞠躬,学习先生奋发精神。 策划者表示,张骞精神是汉中以及其他地方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此次活动由网民自发举办,然后再通过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目的在于促进汉中的知名度和汉中经济的发展。 反响 各方跟帖众多建言 献策不断 张骞(? ~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汉武帝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就想联合其以“断匈右臂”。于是决定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他们朝行著宿,风餐露宿,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骞,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历尽艰辛最后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因此张骞的目的没有达到。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于元朔元年(前128)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虽改从南道,但在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 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机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张骞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张骞自请出使西域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之后张骞又曾短期出使西域一次。使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但相对于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天对他的宣传却远远不够。因而此帖一出即受到网民高度关注,点击率不断攀升,建言献策者不断,在网络上刮起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记者在多个论坛看到,网民们对《策划书》几乎全是举手赞同,从公祭活动的名称、具体步骤、经费至安全问题,网民都建言献策,如“公祭张骞可以促进汉中发展‘汉文化游’,促进思想解放,同时发展家乡经济”,祭品选择葡萄、 胡萝卜、胡桃等,让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汉中的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公祭人穿汉服,突出“汉中是汉家发祥地’的口号”等。事件的主要策划网民虽都是在外地工作,但是通过他们的博客、议论可以看出对汉中的热爱之情,一条条留言洋溢着对活动和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当有记者就此事同汉中市委宣传部进行联系时,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注意到了这篇帖子,对事情的进展给予了关注。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新的宣传、传播领域,宣传部门愿意看到网络中这种积极向上、鼓舞士气的事件和言论的产生。弘扬张骞精神,在每一个时期都值得肯定,他们将对事件的发展进行关注。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一策划活动的一位发起人。他说“随着西方文化的一步步‘人侵’,我们传统的汉文化,华夏民族的根,正在步步地加速流失,华夏、汉文化,这样的词在人们心中已经显得越来越淡。”这位发起人称,汉文化虽然从汉中市发起,但发扬它绝不是汉中市一个城市的事情;虽然这样的公祭活动在广泛宣传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该市的经济、旅游文化等发展,但更主要的,还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汉文化的关注。 探讨 终极意义是重振汉唐雄风加快陕西发展 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学者张万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昨天在积极准备参加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前听到汉中网民策划公祭张骞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他对记者说:“汉代和唐代,不仅是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个时期,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骞出使西域,就极大地拓展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汉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和传播。” 张万准委员据此认为:陕西是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周文化为源头的。周朝七八百年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周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这个我们在《尚书》《诗经》里处处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视作管理科学,实际上我们的周文化中有好多理论,就是世界管理科学的鼻祖。 正是由于陕西有着深厚的周文化传统,所以张万准认为陕西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大体就形成了以下一些观念。一是“忠恕”观念。所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陕西要发展,不能光靠陕西人,要继承汉唐遗风,要开放,要吸引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人到陕西投资创业。二是“仁、义、礼、廉、耻”观念。仁者爱人,对于到陕西的创业者,要用仁人之心去欢迎对待他们。人家背井离乡到陕西来,就应该同情他们的处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义者,宜也,即行为准绳。就是行为合宜,顾全大局。对一个事业来说,义就是取财有道,就是见利思义,合理的分割利润,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不贪非分之财;礼,就是尊重别人,不欺生,不排外;廉,廉洁公正,洁身自好,不贪不纵不妄;耻,知耻之心。就是不做那些坑蒙拐骗,见不得人的事情。 三是道德法制观念。张万准分析认为:陕西人从总体上来说,道德观念比较强,为人比较传统。他称自己过去写过一篇短文《衣食住行新解》,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按理“民以食为天”,食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要求,那为什么把“衣”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呢?对这个问题张万准的回答是:这恰恰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讲道德,知道羞耻。那么,人做事的“衣服”是什么呢?就是道德、法制。“我们陕西人就是穿着道德与法制的衣服去做事的。我这篇短文发表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就是我们陕西人的观念,讲道德、讲人品,讲究做事先做人。没有好的人品,不讲信用,不讲公共道德什么事也干不成!”张万准激动地说。“咱们现在就以陕西人的老榜样张骞为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西出大漠,茫茫万里,能不能归?何时能归?随时葬身大漠,谁敢往?张骞!这就是张骞,让汉朝走向西域,让汉朝了解西域,让西域了解汉朝,了解中华文明。所以,张骞是绚丽灿烂的,在张骞的身上,无疑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物质横流的今天,一些人已经习惯了金钱的魔力,在干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索取,甚至是贪婪的索取;面对张赛,不惭愧吗?” 最后在谈及此事的意义时张万准说:“尽管我们陕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要重振汉唐雄风,就是要学习继承张骞等先辈的遗风,学习他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好形势,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祖先和历史。无愧于祖国和人民!”
(记者范超《三秦都市报》2007年10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