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读物

国学与社会和谐

点击量:611   时间:2018-08-02 07:06:19

      (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非常感谢省社会科学院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平台,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国学问题。
 

      我是咱们省委党校89级学员,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后来创办了企业。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搞企业的人,为什么会闯入国学的圈子,10多年来尽自己的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复兴国学?这一方面因为小时候跟着父亲诵读了《弟子规》、《童蒙训》、《幼学琼林》、《三字经》等古代启蒙经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在我办企业时,在激烈竞争的商海中,深感社会诚信缺失,社会道德问题严重,在这种迷茫中,儿时的记忆就启示我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道德的力量。所以我就开始研读“四书五经”、《老子》、《菜根谭》、《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越学越觉得它有益于世道人心,能起到净化市商中人们灵魂的作用,并且把读后心得写出来发表,希望能对整个社会道德重建回归有点裨益,这就是我多年来坚持传播、倡导国学的原因。
 

      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化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活跃往往和混乱是并存的。就是在这种活跃、混乱中才会逐步形成一种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是什么,这是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体文化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关键词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解放人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成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制度的号召,掀起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不懈斗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用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机器彻底消灭资产阶级,而且列宁认为,剥削阶级越接近死亡就越疯狂,阶级斗争就越激烈越残酷。我们的毛泽东主席更是把这种革命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提出了斗争哲学的命题,似乎革命就是斗,与天斗,与地斗,还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千条万条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结果斗来斗去斗出个“文化大革命”的大灾难。据有关资料统计,“文化大革命”中打死迫害死的人三千多万,被整被斗的一亿多人,经济损失八千多个亿,使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革命文化指引鼓舞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当我们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革命文化的历史使命就基本上完成了。这不是说我们放弃革命,小平同志说:“改革也是革命”,革命文化培育起来的延安精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崇高人格,敢于挑战一切恶势力和专制暴权的,就象毛主席说的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发扬的精神财富。但是作为文化主体,革命文化已经不再适应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设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那样成天满脑子都斗争,瞪大眼睛找阶级敌人,打打斗斗还何谈发展。所以就要有一种新的文化支撑,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我把它叫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不同,前者是讲“和”讲“立”,重协调和谐,建设发展;后者则讲“斗”讲“破”,重斗争前进,打碎旧世界。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斗”中有“和”,“和”中有“斗”,“破”中存“立”,“立”中有破,但侧重点,重要力量是“和”或者“斗”,“破”或者“立”。这种和谐文化从哪里着手去构建,西方文化不行,西主的民主、自由、博爱,作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对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启迪民智是非常宝贵的,但它的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破坏很大,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生活中已经领略了它的危害。所以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上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出现国学热的大历史背景。也是西方世界要从孔子那里找智慧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总体上来说是讲“和”的,“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光同尘”、“和而不同”等等。这种“和”当然不是不讲原则是非的,一团和气,好好先生。孔子把这种不辨事非,八面玲珑的人称“乡愿”,认为乡愿是“德之贼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是以仁、义为原则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对人有爱心,有恻隐之心,有同情心,失助心。“义者,宜也”,什么行为是适宜的行为,是应有的行为,就是利他的行为,有利于社会,有利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行为,损人利已,自私自利是不义。你有仁义之行,自然就能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把这种仁心义行施诸万物自然也就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这当然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有理想总比没有理想好,可以促使我们在这方面作更多努力,尽量营造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就显示了我们中华文化大爱大义的伟大力量。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大的理论框架,他把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更理性更人性化的提出来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构建不起来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是个大题目大工程,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能承担得了的,需要全民族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知识分子从来都是文化的最直接传承者和创造者,我们的专家学者在构建和谐文化上是责无旁贷的。
 

      我认为我们的国学就是和谐之学,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现在我简要把我学习国学的一些感想体会汇报给诸位,希望得到诸位的指点。

 

(2009年3月26日)

  •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前程朤朤 光照千秋

  •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智慧 棽棽 洞察秋毫

  • 誉满乾坤

    誉满乾坤

  •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创新䲜䲜 引领潮流

  •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志气珺珺 昂首向前

  •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德行穆穆 四海敬仰

  • 岁月峥嵘

    岁月峥嵘

  • 生活䲜䲜

    生活䲜䲜

  •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前程朤朤光照万丈

  •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

    龙行龘龘,威震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