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党建读物出版社)《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有关发展变化的联系方面的学说,3000多年来,它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医学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历代文人雅士的学业和学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无不涉猎或汲取此部著作的精髓以通世用。我小的时候,记得老父亲整天拿着他那本翻得象块煮烂的牛肉的《周易》查看,在当地为老百姓解疑答惑,帮助过很多人,因此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从那时起,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被《周易》这本书的神秘性、神奇性深深的感染,决心长大后要好好读一下。 1994年我从书店买回《周易》一书,由于当时我还在中央党校第三期领导干部陕西分校读书,学习任务很重,把书读到一半就放下了。读了这一半的内容,有时也在闲暇之余,不时地想起这部书的言语和思想,深感虽有些抽象,但还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很有必要将来细心地读完,最好多读几遍。到了1996年上半年,我从中央党校本科毕业,直到1997年底,我没歇气把一本《周易》的前半部分读了二遍,后半部分读了一遍。经过对读过的内容的反复思考,反复领悟其精神内容和实质,并运用刚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真分析研究,通过深思熟虑的考究后,我有深刻的体会。首先,我认为先不要用“易经”内容去联系算卦占卜之事,那用它联系什么呢?我一直是想用“易经”内容去联系社会生活,人们的社会实践,研究如何能汲取它的积极意义,指导人们奋发向上、积极有为。《周易》第一章“乾卦””分“乾上”和“乾下”,原卦的解释是:乾元亨利贞,按卦意解释是,大吉大利的占卜。“元”是善良中最突出的,“亨”是美好的集中表现,“利”是义的应和,“贞”是做好事的主干。“乾卦”里的初九讲:“潜龙勿用”,它的解释是,象一条龙潜藏着一样,不能够有大的活动和作为;九二卦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解释是,龙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见达官贵人;九三卦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解释是,君子整日努力奋斗,夜间也要警惕着,虽然处境艰难危险却没有灾难和灾害;九四的原文是“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龙或许跳进深潭,这没有害处;九五卦的原文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卦是“亢龙,有悔”,意思是飞得过高的龙,会有悔恨。对《周易》的“乾卦”,由于我每次翻书时几乎都对第一章“乾卦”要过目,时间长了,对原文和注释以及译文有了悟道不同,我反复琢磨,终于有一日,我说《周易》讲的“龙”就是讲的“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因是“龙”在历史书籍的解释是一个图腾,它是远古时期人们在脑海中不断想象的一种形体美好的大动物的思想发展的结果。古代的“龙”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民族坚持龙是鳄鱼说;有的坚持蜥蜴说;有的坚持白马说等等。关于“白马说”,我认为是汉族人的说法。孔子讲:马首蛇尾为龙。唐僧去西天取经,沙和尚拉着白龙马,时而是马时而是龙,最终形成现在这个图腾的。“龙”是各民族精神大融合的产物,“龙”是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牢固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和地位的思想,这样以来,久而久之我们中华民族都成了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成一条“中华龙”。把龙是人、人是龙的问题弄清楚,易经“乾卦”中的初九里讲“潜龙勿用”也就弄清楚了,那意思就是潜人勿用;九二里的“见龙在田”即是见人在田;九三里的“飞龙在天”即是飞人在天;上九里的“亢龙,有悔”即是亢人有悔。那就是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四个大的阶段:人的发展第一阶段即是“潜龙勿用”,比如一个人刚生下来到20岁以前,都在干什么?3岁以前学走路,8岁以前学说话,学大人的思维并模仿,做成人的简单事情。比如孟子在上学前,先学习古代埋人的简单丧礼,后又去学杀猪宰羊……孟母看见自己的儿子聪明,学什么象什么,才把家迁到了学堂的隔壁,孟子开始了人生的学习研究,最终成了大圣人。孟母三迁其宅,流传千年,迁来迁去,宗旨不变,那就是只有好学,才有出路。在8岁后到20岁前是一个人的学习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你立志高远,废寝忘食,抓住有限的时间,“衣带渐宽终不悔”。就像周恩来13岁在学校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样。这就是中国人从生下来开始,凡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成于凤凰以后解释)。我对人生第一阶段的理解是:在学习时凡立大志者有成龙之心的学生,一般长大都能成龙;在学习阶段没有立大志,不认真学习的人,最终一事无成。人只有升华了才配的上称龙,如过去的皇帝,明明是他的衣服,人们尊称为龙衣,他睡的床是龙床,什么真龙天子等等,民间也有人们相互问候身体是否健康时讲“龙体可安”。“潜龙勿用”即是有理想的孩子在学校学习,还不能对社会有大的用场。这是我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对人生的第一阶段理解,关键是立大志,所以我写《成才四要诀》时,第一章是“立志”,即“潜龙勿用”。 《周易》“乾卦”的第二卦九二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见”,我的理解为“现”,只有出现后他人才能看见。“利见大人”我的理解为,在上20世纪80—90年代,政府机关新分配的大学生都给领导”当了秘书。古代时,“大人”专指事业有成就的“县太爷”以上的人,过去均称为大人物。现在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分配在县处级以上单位去学习实践“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就叫“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田”指田野,我的理解在远古的中原之国,人们一般均是从事农业生产,人们的工作不是种田,就是当官,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把耕田当成解决人吃饭问题的第一需要,这是狭义的理解,所以这里讲“见龙在田”。从“田”的广义上讲,现在所有辛勤耕耘在各种行业的人工作,都是可以说是“见龙在田”,如好多书法家给自己起的堂名叫什么“耕耘堂”、“勤耕堂”等。我把这九二卦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用在社会上,据不完全统计,学自然科学的一般能用50%不到,学社会科学的能用50%至60%,特别是学习高等几何和数学的学生,一般要用在普通生活工作实践中只不过是20%左右,生活中用高等几何、数学干什么?这样就给大学生分配在“大人”身旁很难上手实践的问题。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现象到本质,对一个本科生来讲,很难象“大人”那样处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就要考虑继续学习深造,带着社会问题去学习,学完本科的去上研究生,再出现在田野上工作,边学习边工作,在工作中又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再去读博士研究生,这样出出进进,进进出出不断地学习自己应该掌握而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学习道德知识,如何把握好做人的理论。不断地学习自然科学和业务知识,把事做好。我把这叫做“改过”,这里的“过”不是自己做错了事,而是自己应该知道的没有知道从而引起在处理工作之中的问题可能出错的过失。“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只要学的越多,见“大人”的层次越高,学***本科给处级当秘书,学习了研究生,给地市级的当秘书,学习了博士研究生的给省级“大人”当秘书……。这是我对“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的理解。“见龙在田”就是不断修身改过,因此我写《成才四要诀》第二章用《周易》的“乾卦”九二卦作为出处。这一卦也是提醒人们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终生行为,不断修身改过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成才四要诀》第二章就叫“改过”,即“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我把《周易》“乾卦”的第三卦、第四卦、第五卦均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任务,就是为社会做事,君子整天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图名利,一心为他人,一心为人民,一切工作是完全彻底地为老百姓做自己力能所及的事。只有为人民为他人,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人民群众才能拥护你,上级组织才能提拔你,如果还没有得到提拔,自己要任劳任怨,从不怨天尤人,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这样长期下去总有一天要有大任务交于你自己干。只要你能干大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中是有一杆称,谁轻谁重人民是公道的。一旦自己被提拔到比较重要的岗位,即是“飞龙在天”,利见更高层次的大人物,就是九五卦中解释的龙飞天空中,有利于见达官贵人。因此要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为人民、为他人、为国家,这是立场,只 有你站对立场,为人民大众去努力,总有一天,会“飞龙在天”。这就是我写《成才四要诀》第三章“做事”的根源基础理论。 《周易》“乾卦”的第六卦叫做上九卦“亢龙,有悔”,意思是飞得过高的龙,会有悔恨。这是从辩证的关系上讲的。人常讲“上的越高,摔得越重”,当你自己把研究生上完,得到提拔重用,你又上了博士,又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重用并在事业上也有一定的名望,在众人夸赞之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一个已经成功的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和座右铭。“亢”是极高,“亢龙”是飞的过高的龙。如,目前我们党内的个别高层官员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祖先、后辈无法交代。当了公务员,质名在册,你成了公家人、人民的公仆,就不能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所以我写《成才四要诀》时举了李闯王李自成的失败事例;又举了我们党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高瞻远瞩郑重告诫我党的高级干部“务必是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才有今天这样团结,这样辉煌,这样伟大,这样光荣,这就是成功的基石。这也是我写《成才四要诀》第四章“虚怀”的理论基础。 《周易》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联系学,关键是在用它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至于我多年来用八卦图排版写书法之事,改日再叙。
(2009年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