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的依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制定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总体发展战略,先后建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以及北部湾(即“两角两湾”)等经济区。去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关天新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西部实际,胸怀全国发展,放眼世界潮流的伟大战略部署。这一举措,对于发展该地区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北经济振兴,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天新区的规划面积为7.98平方公里,人口2842万。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七市一区: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铜川市、商洛市、天水市和杨凌示范区,直接辐射区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和安康、陕北的延安和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经济新区的规划为什么要把甘肃的天水拉进来呢? 关天经济新区的设立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一统 所谓“地一统”,就是该地区从地域环境上讲历来都是一个统一体。关中所处陕西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河南的陕县。《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以陕分治,“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陕西”即指陕县(包括陕陌或陕原)以西,包括天水等广大区域在内。自宋代置陕西路,陕西之名始用。曾经有陕民颇不以为然,悠悠关中,为什么要以别省的县名“陕”作为本省的简称?应该简称“秦”才好。殊不知,“秦”作为地名也不在今陕西境内,而恰在天水。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汉设天水郡,因“天河注水”而得名。天水别称“秦州”。据《秦州志》载:“城前有湖,冬夏无增减,天水之取名由此湖也。”秦州是秦的发祥地。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此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最早的地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始设秦州。秦州区至今仍为天水市管辖西区之一。因此,陕西简称为“秦”,大家只知道是源于秦国,实际上追根索源古秦国的根在天水,而天水伏羲的根却在陕西蓝田县的华胥镇。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交接处,居渭河之上游,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22公里,面积14325平方公里,是陇东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贯通陕、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天水以西秦岭为分水岭,中北部渭河流域属黄河水系,南部嘉陵江流域属长江水系。渭河东西横贯全境,地貌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两山夹一川”,和关中基本相似。从地理角度讲,一条渭河自然地把天水和关中串联在一起了。从古地名上来讲,邽,即春秋的秦邑。汉置上邽县,属陇西郡;又置下邽县,属京兆尹。上邽县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邽县在今陕西省渭南县。从历史行政区域来讲,天水过去一直归陕西管理,明代的陕西涵盖了今甘肃、青海、内蒙、陕西、西藏五省区,天水重要的碑文、文物都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遁甲开山图》称:“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宝鸡)。”因此,从地理环境上看,天水自古以来就和关中是一个统一体。 (二)人一脉 所谓“人一脉”,就是说该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互往来,是血脉相承的祖孙体系。从古籍的记载、考古文物的发掘以及民间传说来看,自古以来,天水的始祖与关中的始祖是一脉相承的。华胥氏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伏羲、女娲的母族,处于原始社会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华夏族的得名,乃由华胥而来。记载华胥与伏羲、女娲关系的古籍甚多。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伏羲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可见,华胥氏就生活在今天的华胥镇这块地方。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的史迹:有华胥氏踏大人迹妊娠伏羲、女娲的雷泽所在地雷庄,有华胥沟、华胥窑、华胥河、毓仙桥、毓圣桥、华胥陵、女娲谷、娲氏村、女娲陵、炼石台、人宗庙、老母殿、磨针观、画卦台灯等。相传这里还有黄帝游视古华胥的纪念地——轩辕庙遗址,以及黄帝游华胥国时拴马的柏树,在经过了数代的繁衍后,还旺盛地生长在今华胥镇轩辕小学院内。华胥沟所在的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一块记载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正中,勒有“古华胥”三个阴刻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字样。因而,陕西蓝田的华胥镇应为古华胥国之所在地,是伏羲、女娲母族华胥氏生活之所在地。 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伏羲之别号,所都之国,在华胥之渊,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伏羲”。华胥生伏羲于何地?史书记载“生于成纪”,《续汉书郡国志》云:“成纪,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元和郡县图志》曰:“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天水地区保留的古刻碑文,也有类似记述。清乾隆五年(1740年)李鋐《重修伏羲庙记》曰:“帝诞生于成纪,成纪,今秦州也。”为什么叫“成纪”?成纪作为地名,和华胥母怀孕十二年诞生伏羲有关。《广韵上声上韵第六》载:“纪,十二年曰纪。”相传华胥怀伏羲历十二年而始生,故其出生地名曰成纪。成纪县始置于西汉,今属天水市秦安县。1992年江泽民到天水视察时书写了“羲皇故里”的题词,可见,天水市为伏羲故里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在天水有关伏羲、女娲的史迹甚多。例如,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北有始建于明成化十九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的伏羲庙。该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祖庙,是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伏羲庙内原有64株古柏,据说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的方位排列种植的,现存37株,龙枝虬干,苍劲挺拔。卦台山座落在秦城区以北的北道区三阳川,正值葫芦河与渭河交江处。有诗云:“秦山秦水拱卦台,一曲垣圜九域开”,相传“台有伏羲遗画,着雪即融”,为伏羲创画八卦之所。清水县南部的万紫山,奇石兀立,一石高30多米,宽10多米,名曰补天石,山下是横铺竖挺的乱石滩,相传这里是当年女娲的采石场。有诗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所以有人说,华胥氏怀孕后,由于食物匮乏,她率领自己氏族的一部分成员走出蓝田来到了渭河流域,由于当时处在母系氏族阶段,人们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而居,逐草而行,按恩格斯所说,当时人们还过着采集果实和渔猎生活。于是他们溯渭河而上,向西迁徙,到达了甘肃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生下了伏羲、女娲一双儿女。经过若干年后,华胥氏又携儿女们回到故乡蓝田,最后就葬在这里。在今蓝田县华胥镇北的孟家崖村,村中有一个高20余米,周长约200米的黄土平台,就是被关中人称为人类始祖的华胥陵(俗称羲母陵)。紧靠着村两边有一条发源于骊山西麓,流入灞河的红河水而冲击形成的大冲沟即华胥沟。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这就是历代蓝田县所记载的华胥氏及子女们居住的华胥渚。宋家村内有一个坍塌的土窑,听当地农民讲,这就是华胥氏怀孕栖息的地方,俗称“华胥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故居”。宋家村南原上有一座庙,名“三皇庙”,现已改为学校,院内原有一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 因此,可以说,华胥氏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中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华胥国和华胥文化,是一种有序规范的社会形态,闪烁着史前文化的光芒,使其后代轩辕黄帝钦佩不已,常常难以忘怀。《列子》篇记:“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利害,独无所爱惜,无所畏惧……斫挞无伤痛,指责无痛痒……皇帝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矣。”黄帝正是吸取和借鉴了华胥国的治国经验后,才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应是华胥氏,她居住在蓝田县的华胥沟,履大人迹肇娠而生伏羲、女娲于天水。他们往来天水与华胥之间,后结为兄妹夫妻,进而繁衍了五帝及其族群,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脉相承的根系。至于伏羲女娲结为兄妹夫妻,虽然在华胥镇有不少美丽的传说,但从人类婚姻演变史来看,当是人类初始阶段的血缘婚姻时期,是人类在世界各地都经过着的一种婚姻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马克思选集4-32) 中国为什么叫“华夏民族”?为什么叫“中华”?叫“华族”?中国人为什么叫“华人”?为什么叫“龙的传人”?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到古代那些叫“华”的民族中去寻找。在中国古代确实有一个叫“华”的原始民族的,那就是“华胥氏”。“华胥氏”为什么叫“华”呢?在甲骨文中,只有“华”字而无“花”字,“华”字画的是一株长满花果是树。《通训定声》说“开花谓之华”。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创造“花”字以前,“华”字可以泛指一切花草瓜果。此外,“华”字还可以象征日、月、星、辰与火之光华,象征着生机勃勃和美丽壮观,因此,“华”字是对一切光彩夺目东西的总称。在人类还处在“以采集现成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恩格斯语选4-23),手还不足以捕捉飞鸟,足还不足以追杀野兽的时候,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花木瓜果。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看到,有花必有果、有果必有子、有子再有花、再有果,有果就能生存。因此,人们必然就对“华”产生了崇敬之情,人们一见到光彩夺目的花木瓜果,自然会发出“华!华!”的叫喊声,招呼同伴一起去采摘,就像我们今天表示惊喜时还会发出“哇!哇!”的叫声一样,久而久之,简单的音节,就变成文字,“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这个氏族的名称了。 至于“华胥”的“胥”字,根据陕西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处魏朝鹏先生的理解,他说:“古代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华胥应该就是华夏”。而“夏”字也有“华彩”之义。《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贾公彦疏:“秋染夏者,夏为五彩,至秋气凉可染五彩也。”这就是说,以“华”命名既美丽又光彩的人群。又有人认为,“华胥氏”的“胥”字,用汉语解读不出意思,应该是方言,含有女性之义。因此,华胥氏应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里对华族女性的尊称。 《史记。五帝本纪》开首卷写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这里的“生”字之含义,具有派生出来的意思,不能理解直接诞生之义。自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的后裔有炎帝(神农),生活在渭河流域;有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为五帝之首;有蚩尤,被炎黄二帝打败后,其部落向南流徙,成为今天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多枝”的大树。在黄帝时代初步形成了五大地域性部落联盟集团即近代称谓: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大民族集团”。华夏族团的部落皆是伏羲、女娲的后裔,伏羲、女娲又是华胥和燧人氏的儿子和女儿,可以说,没有华胥氏就没有炎黄二帝。西戎倘自认为是炎帝的后裔,北狄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东夷系太昊伏羲、女娲的后裔,南蛮在以苗、古越为主体之下,也融合了华夏、东夷部分族人。“四夷”在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因此说:“五大民族集团”的形成,都是出自华胥氏,华胥氏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根之源,是中华儿女的一脉相承的共同始祖母。 (三)文一源 所谓“文一源”,就是说该地区的文化演变出自同一渊源。华胥文化和三皇五帝文化,是上承200万年前的先民文化,下启“三代”,乃至汉唐文化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享有“开创性”的崇高地位。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有:①制定了嫁娶礼仪,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状态;②造网罟教渔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③做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符号;④伏羲坐于方坛之上,采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创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之先河,后被炎帝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⑤女娲做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⑥制定了丧葬制度,氏族集团有了共同的墓地,等等。考古发现已经证明,陕西蓝田地区有130多万年前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在华胥镇附近,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2010年1月29日《西安晚报》报道,在华胥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烧制砖,说明在四五千年前,蓝田是当时人最宜居的场所。 华胥文化距今有一万年左右,伏羲文化距今有八千年左右,炎帝文化距今有五千年左右,追溯华夏文化之源,势必要从伏羲文化那里去寻找。伏羲文化的代表是老官台文化。在前仰韶文化中,除老官台文化外,尚有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他们都是仰韶文化的源头。目前脉络比较清楚的是,在关陇地区,以大地湾一带遗存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同半坡村的仰韶文化类型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继大地湾之地,甘肃天水的师赵村、西和宁家庄遗址都发现了老官台文化遗存,陕西关中一带的情况同甘肃东部天水地区大体相同。 天水不仅是秦人开拓关中的老家,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关联十分紧密。史料记载,秦人从东部的华胥来到天水以后,将华胥文化与西戎文化、巴蜀文化相融合,使得天水的传统建筑、语言风俗、地方饮食、民间歌舞、民间武术等,都带有“东西过渡、南北交融”的特点。秦人入主关中后所形成的秦汉文化,自然与秦文明的源头是一脉相承的。在海路没有打通以前,天水一直处在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后形成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上,关中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始终离不开天水的门户和辐射作用。宋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而南下北上,但关中与天水的历史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直至“文革”中的三线建设。 二、关——天经济新区规划的战略意义 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预示着国家区域规划再添新成员,也昭示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战略推进阶段。从地图看,这一经济区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同时也是带领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龙头,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一)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 从第一个大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天经济新区具有天然的文化血脉关系,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祖根之地。近现代学者对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独具特色的、以“三皇五帝”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史迹基本上是肯定的,他们主张以“三皇五帝”世系列表来架构中国文明起源史。神话是远古先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人类起源的虚构。而关于祖上的传说是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记述,有相对的根据。它产生于生活,是先民口耳相传的现实故事,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它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反映了远古历史的某个侧面。“三皇五帝”构成了传说时代的历史系统。虽然这些传统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但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事业中却能反映出当时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是同古人类学家的分期、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起源》的论述是基本一致的。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中,也证明了我国“三皇”传说中的可信性。“五帝”传说比“三皇”传说要晚,考古文物和史籍记载也较丰富,所以他们的传说更为具体和广泛,他们处在原始社会晚期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他们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和骄傲的祖先。而这些中华民族之祖,大都生活在关天地区。发掘、研究、祭奠这些祖先之伟业,对于我们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推进世界文明建设都具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具有科技教育的领先性 关天经济新区是我国智力资源密集区,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 (三)具有产业构成的高端性 关天经济新区产业基础良好,拥有10多个国家级的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是全国国防军工业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四)所处地域的战略性 关天经济新区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是欧亚大陆桥的枢纽,交通基础设施辐射整个大西北,是整个大西北联通中部和西部的门户。关天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东有“中华第一陵——华胥陵”,西有“羲皇故里”——天水,中有十三朝古都——长安。虽然自宋代以后,关天地区失去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人类的“立体时代”就到来了,航空业和电子业的高速发展,关天地区再也不会受到陆地、海洋平面地理的影响,必将迎来比历史上更加辉煌的时期。 总之,关天经济新区的《规划》,为该区的发展描绘了壮丽的图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以建设“一个高地,四个基地”为重点,努力使该地区达到“六个新”。“一个高地”是将关天新区建成全国内陆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四个基地”:一是建成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示范基地;二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全国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基地;四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实现“六个新”:使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关天经济新区规划的实施 为了实现《规划》制定的宏伟蓝图,作为关天经济新区的带头羊——西安和关中,不仅要先行一步,而且要扎实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总体规划 我省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将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把西安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此,经济区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关中;以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科技关中;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运用市场化理念和项目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建设人文关中;以一山(秦岭)一水(渭水)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关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建设开放关中。 (二)具体实施 在国务院《规划》未公布前,陕西已经开始实施一些构想了。2002年推出了“西咸一体化”的构想,2003年西咸两地对开了3条公交线路,2008年地铁一号线设计线路通至咸阳,2006年9月,西咸两地电信并网,区号同为029。 自《规划》公布后,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紧密配合,身体力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步骤,落实《规划》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正在尽快地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1、2009年6月25日,《规划》正式发布的当日,袁纯清省长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西安重新定位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袁省长说:“过去,我们将西安定位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而这次 的《规划》中把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这是一个提升,是一个新的要求,也是一个新的机遇。”他指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当前西安主要要抓好三件事:第一,是解决好国际化的通达问题,多开国际航线,将西安与国际很好地联接起来;第二,要重视产业的国际性。一方面,现在西安有50多个全球500强企业在西安投资,这还不够,应该争取更多的国际性公司来西安合作发展。另一方面,西安自己的企业也应该走出去,走向世界,这样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因为国际化是双向的。为此,要着力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六个世界一流高新区之一。第三,西安要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此,陕西要进一步使西安的城市建设更加生态,更加人文,服务业更加一流。 2、2009年请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西部办原副主任曹玉书就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专题辅导报告。市委书记xxx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关于经济新区《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也是西安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他要求:第一,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规划》作为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第二,要根据《规划》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市发改委要牵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都要参与,使方案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具有可行性。第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主动性、创造性,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步调一致,共同推进。 3、2009年11月2日,陕西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和西咸一体化进程。会议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传承历史文脉,依托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以西安南北线为中轴,以渭河为水脉,以渭北和秦岭为两大生态风光带,以主城区、卫星城和城市组团为基本格局,加快北跨、东拓、西接、南融步伐,构建起“一轴、一河、两带”的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要重视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都市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加快建设联接东、西、南、北、中的现代化国际交通网,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努力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生态景致。第三,各部门要围绕总体规划,做好旅游、物流、现代工业等相关规划,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产业支持。第四,要以建设西咸新区为重点推进西咸一体化,抓紧抓好泾渭新区、沣渭新区两大版块建设,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生态保护。第五,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协调新区建设的重大事宜。 4、2009年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产业化园区项目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破土动工。项目建成后,将加快西安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和航天产业优化升级,预计年产值超过40亿元。 5、2009年12月9日,我国目前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西安华南城项目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经营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工业原辅料商品集散中心和综合性物流中心。 6、2010年2月2日,西安市人大、政协会议召开,陈宝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0年是加快建设大西安的起步之年,为此,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着力做好六个提升: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产业水平,着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人民满意城市。 在两会期间,各区县、各代表、各委员,还就“怎样才算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言献策。“四区一港两基地”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要以市级行政中心北迁为契机,打造关天经济核心产业区,使其成为与国际接轨的运营中心。曲江新区:力争提高人文化国际大都市水准,建设一流文化产业聚集区。浐灞生态区:决心提升国际化生态新城形象,逐步形成现代化服务的新高地。国际港务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力争成为西安外向型经济的窗口。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决心打造中国现代航空产业新城,努力使其成为未来西安最具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卫星城。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决心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我国航天民用产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7、2010年2月3日,西咸新区规划方案出台,方案中提到,经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将成为大西安的城中河,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开发示范区。 8、2010年2月7日,“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在宝鸡市签署,并通过了《共同宣言》,此举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七市一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天水和杨凌区)正式建立起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联盟,是实施关天经济新区《规划》的“一高四基地”的具体步骤。 9、2010年2月21日上午,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沣渭新区、泾渭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仪式在西安人民大厦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西咸一体化进入了大规模、实质性推进阶段。我们可以预言:西咸一体化实现之日,就是西安恢复长安美名之时。 从以上的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关天经济新区的建设正式启动,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关天新区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的高地,将像古代华夏文明那样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作者系政协陕西省委九、十届委员、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党校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干事长) 2010年8月 原载《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