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儒张横渠名载字子厚,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已千数,其著作凡而十三卷。因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横渠先生。 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宋史.张载传》)。有横渠书院,始建于元朝元贞(1295-1297)年间,占地十余亩。其墓位于今陕西凤翔县横渠镇大南大振谷口。 张横渠先生警世之言至今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天地的自然形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温度变化而万物有序生长。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是“无心”而“成化”,无心而有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不息的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天地生息是物质不灭定律,天上太阳的温度,把地面上所有动物和植物通过高温的化合反应,原子、中子、质子等基本元素在轮回分解与合成,正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使天地发挥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帮助。比如:一是生物,二是矿产。 (2)为生民立命:人是天地之下万物有灵性的动物,“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之下唯有人是最有灵性的,所以人的命是最宝贵的。使人生活的更快乐、更长久,在群体生活中有序繁衍生息,所以要“为生民立命”。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要立存善心,做好事,作为他人之事、做不利己之事。“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毛主席讲的“为人民服务”。只有具备儒家的“忠恕”理念,自己也能得到物质和荣誉上的享受和发展。 (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不显。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直至北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於世。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屹立。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我们今天的“为往圣继绝学”应有新内容,我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周王朝后,中国大地上有上百个诸侯国,这上百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治国方略,百家争鸣、各有一主,人们的信仰五花八门,处在无信仰形成期。直到汉朝后以儒家为主,汉代的董仲舒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主导人们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同时汉代人的思想也受到道家的影响。从东汉汉明帝时期,随着对外交往,印度佛教在西汉末年也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流行,打破也改变了国人只信本土的儒、道二教,成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在唐代最鼎盛的贞观年间,有了三教合一,唐代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治理最好的时期,但仍未摆脱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唐代以后又有了回民的伊斯兰教,明朝以后西方的基督教也传入中国。截至“五四”运动前在中国大地上,有儒家、道家、佛家、伊斯兰教、基督教,五个教派并存,各自发展自己的信徒,不管这几个教派有没有其他目的,在当时从表面上都是众善奉行,邪恶不做,开启智慧,约束自我,促进人们生活共同幸福。但人们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存在各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也未能动摇和扭转中国封建世袭帝制的根基。 (4)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儒家具体的太平盛世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之时,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应该叫做理想社会。 综上所述,今天的社会由于在20世纪的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常常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却没有马列主义去指导,比如宋明四大理学家以前,社会上“学绝道丧”,人们的道德文明日下到极点,尽管四大理学家在研读中国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为民之道,后有满腹老子《道德经》,孔子儒家思想,使人们思想精神上有了不同的信仰。但是,封建的帝制没有任何动摇和改变,人们依然“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的王权还是家天下,人民根本没有当家作主的份。“继绝学”只是在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对封建社会的根基没有任何动摇。 五四运动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从封建社会的书籍里面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智慧。比如毛泽东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受到了启发,有了军事斗争的灵感。从《资治通鉴》中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物质第一的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立场。 我们今天谈“继绝学”,就是要谈“二圣”之绝学。第“一圣”的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孟子”之精华所学,使他们的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得到继承和发扬,使几千年人们总结的行之有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的理论有所光大。第“二圣”是马、恩、列、斯、毛,让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得到普及和发扬。我们“继绝学”先要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除去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要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稳固,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裕、生产力解放、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这些都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充分认识到没有马列主义不行,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行。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整地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相映生辉,儒、道、释相融共生”。 习主席的思想观点给封建社会的“往圣继绝学”,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石,并贯穿于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念之中,进一步弘扬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基本思想。 献给中国共产党95周年诞辰!
陕西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政协陕西省第九、第十届委员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2016年6月21日 |